上海边检民警用优质服务打造文明品牌
本报通讯员 周晓东 本报记者 刘建
8月19日的上海,骄阳似火。下午3时许,浦东国际机场正值旅客入境高峰时段。
入境大厅里秩序井然,38条边检通道全部开通,只见验证台内民警个个精神抖擞、动作麻利,不断地用微笑点头迎接着一位位旅客,接证、录入、查验、核对、还证放行……平均不到35秒钟就完成了一位旅客的入境检查。
电脑前,烈日下,舷梯旁,上海的边检民警们用真心行动正书写着一份份令出入境旅客满意的答卷。
今年4月1日,来自台湾的沈女士乘坐K100次沪九直通列车从香港来上海,探望已经分别了11年的老母亲,并准备为已故的老父亲清明扫墓。但在办理通关手续时,她才发现自己《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上的签注已经过期。眼看11年相盼的相聚就要化为泡影,母女俩不禁在电话里泣不成声。站在一旁的检查队朱队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立即将有关情况向上级领导做了请示,经过多方联系和沟通,安排民警陪同沈女士补办了入境手续后,及时为她办理了边检通关手续,喜极而泣的她当晚终于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了。
伴随着“爱兰歌娜”号等国际豪华邮轮满载着中外游客频繁出入上海港,从上海出入境的船员、旅客数量逐年递增。上海边检站急旅客所急,想旅客所想,改变了以往旅行社携带团体名单到边检机关接受预检的做法,而是由领队直接前往检查现场接受审核,节省了大量时间。他们还改变了过去一个旅行团队只能在一条边检通道排队逐个接受检查的固有模式,进一步改进入境验放办法,尽可能多开通边检通道,化整为零地为团队旅客办理手续,大大提高了通关速度,受到了广大团队旅客的称赞。
“向科技要警力,用科学保安全”是洋山边检站的不懈追求。为了解决快速通关与警力不足的矛盾,他们请来技术专家,经过反复研究探索,成功地将生物门禁系统“移植”到海港码头上,建成了全国边检口岸首个通过人像进行识别的船舶生物门禁系统。外轮海员如果登船,只要走入船梯口边的一间“小房子”,刷卡、对脸之后就可以迅捷上船,原先40秒钟的人工证件检查对比工作,现在只需短短的10秒钟之内就能完成。查验手段技术“含金量”的提高,不仅大大减少了码头所需的警力,也为口岸安全打下了更为牢固的铜墙铁壁。
让出入境的合法公民满意出行,不让违法人员的阴谋得逞,是边检机关的神圣职责。今年5月19日傍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金山边检站民警小谢在为伯利兹籍“威远8”轮办理船员出境手续时,发现其中一人神色慌张,一直试图避开民警,这引起了他的警觉。经缜密查证,确认此人是逍遥法外已近3年的通缉对象万某,于是当场将他抓获。原来,3年前万某因涉嫌故意伤害他人而畏罪潜逃,今年4月,他自认为已经平安无事了,便开始四处找工作谋生,没想到最终还是在登轮出境的前一刻被边检民警逮个正着,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审判。
今年4月12日晚上,吴淞边检站民警在对某外籍船舶登轮人员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名返轮的船员随身携带了两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这立刻引起了民警的警惕。当民警要求其打开编织袋作进一步检查时,船员迟迟不愿动手。最终,船员极不情愿地打开了编织袋,顿时,大量橘黄色药片出现在民警面前。经检验,这批被截获的药品总重量为25千克,数量达3.3万多粒,均为散装的半成品,一同被查获的还有大量药品标签和外包装,上海港首例贩卖假药案由此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