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 防灾减灾为先
郑国光
●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
●我国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预报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8月19日凌晨,今年第9号台风“圣帕”在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附近登陆。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台风等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更加频繁,灾害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特别强调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积极防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
近几年,我国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极端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距离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把增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和优先位置。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大气环流变化形势,准确预报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生成发展趋势、总体强度、移动路径和影响区域,以及风、雨、温度及其影响程度等精细化结构特征,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严格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论证制度,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提高对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冰雹、大雪、大风、高温、霜冻、雷电、雾、霾、酸雨等气象灾害以及洪涝、滑坡、泥石流、山洪、森林草场火灾等衍生和次生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采取更广泛和更有效的措施,重视和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工作,降低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化解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
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还应积极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和我国主要粮食生产能力和波动性的影响。加强气象能力建设,力争近期在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影响以及适应与减缓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为国家防范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推进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的气候变化意识,普及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知识。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未来100年全球气候还将持续变暖并将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积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努力减轻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单纯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它还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经济、生产、生活、社会、外交、国家安全等诸多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局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