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看广州④
去年年底,广州市成功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成为国内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本月月底前,广州又将接受全国爱卫办的“创卫”暗检,迈出走向全国卫生城市的最后一步。
从当年“说不清的城市”到“既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型生态城市”,一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在广州人的脚下展开。
工业减排收效明显
“环保就像跳高,标竿只会越来越高,我们就要一次次越过。”广州市环保局局长丁红都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2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广州市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而要达到“十一五”期间国家对环保模范城市的更高要求,广州依然任重道远。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污染物减排。按照“适度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广州在未来几年仍有重量级化工及制造业项目落户。与此同时,广州还必须实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8.5吨/年、化学需氧量控制在11万吨/年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为保障减排目标按时保质完成,广州成立了由市长张广宁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与各区、县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每一年、每一行政区乃至每一个排污单位的减排指标都条分缕析、落实到位。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广州全市新增脱硫能力1.2万吨/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12家超标企业被关闭,5家小火电20台机组停止运装,16个废水废气治理项目竣工。截至6月,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都低于年度计划的一半。
工业污染的持续减排,带来了城市环境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上半年广州空气优良天数达到166天,饮用水源达标率97.27%。7月15日,广州市民再次以横渡珠江的方式,表达了对广州环境改善的信心与期待。天更蓝、水更碧,每一个市民都在分享着广州落实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实惠。
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工业污染的烈马被套上了笼头,涉及到1000多万广州居民日常起居、吃喝拉撒的城市卫生面貌整治与改造也在今年进入高潮。今年1月11日,广州市召开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会议,经过17年努力,广州定下了要在年内“创卫”成功的目标。
遍布市内的231条河涌,成为了这次“创卫”攻坚的首个突破口。农历新年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广州市长张广宁宣布,该市将把河涌治理作为今年的“政府一号工程”,今年内必须完成沙河涌、猎德涌、黄埔涌、车陂涌、乌涌、花地河、大沙河等7条河涌的综合整治。按照截污、引水、建景的步骤,7条河涌的整治已在今年4月全面铺开。按照计划,到2010年广州中心城区河涌水质将达到Ⅵ—Ⅴ级的标准,昔日臭水沟,正向着市内景观河的方向转变。
同潜行于市内的诸多河涌一样,星罗棋布于市内的城中村,也是影响广州城市面貌的一大痼疾。今年“创卫”冲刺以来,全市城中村已补充环卫人员1.5万人,中心城区138个村都配齐了专职环卫队,保洁时间由原来的每天8小时一跃变为12到16小时,垃圾桶、压缩站的补充,村规民约中对乱扔乱吐行为处罚条款的增多,都让城中村“垃圾不落地”的设想逐渐变为现实。
随着“创卫”的深入,一场针对传统“脏、乱、差”黑点的歼灭战如火如荼地展开。截至本月上旬,广州已完成了409个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整治沿街乱摆卖现象68万宗,24271户“五小”行业店停业整顿,35512家商铺被取缔。严格的创卫工作问责制,使得上至市主要领导下到街道办主任都要为这座城市的卫生面貌负起具体的责任,执政者的城市管理水平,在“创卫”中经受了考验,也得到了锤炼。
从建成环保模范城到迈向全国卫生城,从碧水蓝天到窗明街净,从珠江水质改善到河涌不黑不臭,广州在保持经济发展强劲势头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关注居民生活细微处的一点一滴。
“广州创卫,不是要拿一块牌子,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说。秉承“民生为重”的理念,美丽的羊城,不仅要成为经济发达的国际都会,也要成为1000万居民共享的山水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