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凌
盘点去年的行程,两个小镇让我记忆深刻。不是因为它们的知名,也不是因为它们的美景,而是因为它们比较淡的商业气息,让人置身其中感觉自在舒服。
这两个小镇一个是浙江的龙门古镇。除去迷魂阵般的民居布局,远望房屋片瓦相叠的气势,还有就是镇上居民面对游客时的淡然。
对着街道敞开的门里,大多是普通人家的桌椅板凳。透过半掩的房门,里面的老人不是在打麻将,就是在同另一个更老的老人聊天,或是在打开的电视机前打盹。他们的共同点是对走过家门的游客视而不见,仿佛你就是街头的邻居,在街上闲逛,用不着打招呼。就连小孩趴在放置在门口的小木桌上写作业也不受打扰。这个古镇是羽毛球拍的生产基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手工穿球拍。游客若是举起相机,主人顶多轻轻地抬一下头,淡淡地微笑一下,低下头去接着忙手里的活儿。
就是这样一个古镇,让我们这些远方来的游客能随意走走停停,看看屋顶的青瓦,拍一张深深的小巷。没有太多的商品乱眼,没有喧闹的叫卖声乱耳,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另一个小镇就是“十年前的丽江”。当然时光不能倒转,我也不能真正回到10年前,但是从丽江向北走四五公里的路程,就到了十年前的它——束河古镇,这个古镇也在学着丽江的样子吸引游客,但是因为丽江太有名了,把大部分初次到来的人都截住了,才使得束河至今依旧沉静。当然,这里也绝不寂静,酒吧、餐馆、工艺品店一应俱全,只是不那么拥挤,也不像丽江那么甜腻。背着背包,随意走走,不用时刻担心碰到前后左右的游人;不用为人多得无法安心在柜台上挑选工艺品而烦恼。印有东巴文字的T恤、牛皮版画、骨制的手链,还有小桥流水边茶社摆放的藤椅……丽江的一切都是满满当当的。而在束河,你还可以驻足于河边,看一看没被改造成商铺的百年老宅。也许,身边就有一个银匠正用小锤敲打着一件银器,叮当之声因小镇的空旷而略有回音。
几年前,在西部一个新开发的少数民族旅游景点,那些刚开始学着做生意的小姑娘举着自己做的工艺品、小包、头饰,兴奋地叫卖。游人只要一下车她们就会蜂拥而上,伸长了胳膊,把自己做的东西举到每个游人眼前,你只要有一丁点儿想看看的意思,小姑娘们恨不得立刻把这件东西塞到你的手上。一旦一件东西到了游人的手上,就别想再把它还回去,而钞票一定能磨出来、逼出来。
我的一位“少白头”的同事,被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跟着“爷爷、爷爷”地叫个不停。此时,同事手里已经买了一大堆其他小姑娘的东西,好脾气的他被追得寸步难行,哭笑不得。我们几个人一起上前才把这位“爷爷”给“抢”回了车上。
去一个地方旅游,购买当地出售的纪念品或者是特色产品,都是游客自然的举动,那些小商店、小商贩既为旅客提供了便利,也充盈了自己的钱包,许多旅游地的居民都把这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经常是旅游车还没有停稳,就已经被小商贩包围;在很多旅游目的地,游客都要费力穿过一条小摊密集的“封锁线”才能到达景区的大门。旅游还没有真正开始,游客的力气已经耗去了一半。而那些纪念品,也常因是被追着推销到手里的,少了挑选、打量,而少了对旅游景点特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