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 中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和崭新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迈进,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欣欣向荣。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在成为亿万农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广阔原野上新的希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全国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巩固和加强。近年来,中央连续发出4个1号文件,着力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真情暖民心。“多予少取放活”是贯穿中央“三农”工作的一条红线。2004年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逐年得到加强和完善,反哺“三农”,真金白银,农民得到的实惠不折不扣。目前,农民不仅彻底告别了农牧业税,还享受种粮补贴、良种补贴、以及购置农机具、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补贴条目逐年增多,补贴力度逐年加大。与此同时,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细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好政策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近年来,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创造了连续三年增产、夏粮连续四年增产的历史性好局面。农业各行业平稳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农民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超过6%,预计2007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3.3%,增速同比高1.4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推进。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覆盖全国半数以上农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越来越多的农民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农村环境日益改善。农村沼气进入加快普及阶段,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达到2260万户左右。家居取暖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家小院更加亮丽。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围绕这个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更可喜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一代社会主义新农民茁壮成长。他们正在告别落后、封闭、贫穷,奔向进步、文明、富裕,以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书写着中国农民历史的新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给亿万农民以最大最多的实惠,将亿万农民的心,紧紧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基础薄弱,发展长期落后,建设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农”发展中许多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三农”工作来之不易的好局面,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的实践,切实担负起历史重任。
中国农村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必将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