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仅仅强调政治纪律是不够的。长远看,还必须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弱化中央和地方“博弈”的体制基础
文/赵长茂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同时存在增长速度偏快、流动性过剩、价格上涨迅猛、贸易顺差增势不减、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突出问题。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减弱,股市出现大幅震荡,国际油品和矿产价格持续走高,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愈益增多。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积极应对国际因素的冲击和挑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把握宏观调控规律,增强我国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宏观调控能力是党和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具体体现。与传统计划经济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其运行特点,一是一切经济活动都掩盖在交换关系之下,经济运行的透明度很低;二是市场经济是开放体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国际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显著增强,经济运行过程日趋复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宏观调控经验不断积累,运用各种调控手段的技巧渐趋娴熟,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上世纪90年代,我们既在治理经济过热中积累了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也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积累了治理通货紧缩的经验;在近年来的宏观调控中,科学分析和把握经济形势,见微知著,果断决策,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为着力点,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有效缓解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初步积累了预防性调控的经验。
但市场经济运行毕竟是复杂的。在实施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必须深化认识并自觉遵从客观经济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把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观行为与客观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过程统一起来。深化认识并自觉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必须把宏观调控建立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之上。宏观决策是宏观调控的关键环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提高宏观调控效能的重要前提。宏观决策正确,国民经济运行就比较顺畅;宏观决策失误,国民经济就会出现波动。必须把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放在重要位置,放宽视野,通盘考虑国际国内影响因素,以科学的决策方法、民主化的决策程序保证宏观决策的正确性,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必须不断改进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毕竟太短,对宏观调控方式方法的探索毕竟有限,在“适时、适度”调控方面经验甚少,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非常必要。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规律是相同的,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创立的诸多宏观调控方式方法的作用机理是相通的。当然,学习借鉴不等于照抄照搬,倾听西方专家建议不等于照单全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与西方国家根本不同,即便是被西方国家宏观调控实践证明成功的方式方法,在将其运用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时,也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任何方式方法的有效性都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是和它所应用于其中的特定经济社会条件相联系的。盲目照搬,很难避免“南橘北枳”的后果。着眼于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必须在及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方法。
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必须坚持宏观调控的统一性。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坚持全国一盘棋,在大局下行动,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不搞损害整体利益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践证明,维护宏观调控的统一性,仅仅强调政治纪律是不够的。长远看,还必须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弱化中央和地方“博弈”的体制基础。诚然,强调宏观调控的统一性,并不否定或无视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差异性。要使宏观调控更加有力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恰恰需要明确重点,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