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广农业"两晚"增产技术 改变一个传统习惯 增收8亿公斤粮食 节水15亿立方米 不需额外成本投入,不需高精尖技术,只需玉米晚收、小麦晚播七八天 本报讯(记者赵红梅)“不需要额外的成本投入、不需要高精尖技术,只需静静等待,让田间的玉米更充分地吸收那无尽的光热能源,燕赵大地上2500万亩左右的夏玉米就可以增产8亿公斤。
”日前,省农业专家段玲玲兴奋地把今秋我省推广以玉米晚收、小麦晚播为主要内容的“两晚”增产技术的信息传递给记者。
“两晚”增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简便易行,不增加生产成本,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相应调整小麦播期播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并实现小麦节水。“玉米晚收七八天,提高品质粒饱满;农民只要按此做,增产一成也不难。小麦晚播七八天,造墒播种保苗全;冬前好管育壮苗,节水节本能增产。”日前,农业专家聚集在一起,编出了这个通俗易懂的顺口溜,目的是让广大农民能充分地理解、采纳、实施这项技术。
长期以来,我省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生产中,普遍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夏玉米收获偏早。生产中,玉米未完全成熟农民就开始收获,一般比适宜收获期提前5-7天,有的地方甚至早收10天以上,造成光热资源浪费,玉米优种的产量指标不能完全实现。二是冬小麦播种偏早,冬前容易形成旺长,病虫草害、冻害发生的几率增加,冬前壮苗很难培育,小麦不仅达不到高产,小麦节水技术也难以落实。
金秋时节,阳光明媚,光照充足。农业专家认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光热资源,对提高全省粮食生产水平至关重要。据定点试验,玉米晚收7天,亩增产可达35公斤以上。目前,我省中南麦区约有2500万亩左右夏玉米可以推广这项技术,若将收获期移至9月25日以后,全省玉米可增产8亿公斤。同时,适当晚播的小麦,在墒情充足的情况下,可免浇冻水,少浇一次春水,全省至少可节水15亿立方米,还可达到小麦增产的目的。
据了解,我省力争在3年时间内,基本普及“两晚”增产技术。今年,在玉米收获时,各市、县要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落实晚收,三分之一的小麦面积要落实晚播。通过加快“两晚”增产技术推广步伐,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精品栏目推介
· 杨柳青
· 燕赵论坛
· 纵横谈
· 一线写真
· 世说新语
· 明星传真
· 名家
· 直笔春秋
· 心灵独白
多媒体数字报纸
快速阅读 全屏阅读 下载阅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服务条款 广告业务 实习申请 网上投稿 新闻热线 友情链接
河北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center 2000-2007河北新闻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得正律师事务所李海峰 郝斌 虚假报道 有偿新闻 低俗之风 不良广告等问题 举报电话:88631166冀ICP证03001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