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耕田的故事》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喜耕田返乡后的生活。该剧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新时期农民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展示了返乡农民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
喜耕田没有具体的人物原型,代表的是所有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喜耕田》的编导牛建荣是山西人,拍摄也在山西,所以,喜耕田代表的更是山西的返乡农民工。
现实中,山西返乡农民工有过怎样的经历?生活又是如何?8月22日、23日,记者到河曲、榆社、武乡等地进行了采访。
返乡农民故事多 “18岁离开家,27岁回来,10年时间,钱没有赚多少,但财富积累得不少。”榆社县郝北镇任家垴村的任二用一对看似矛盾的话,总结他的10年城市打工经历。“做事的忍耐,投资的胆略和脑子,选择合适的机会,这些在外学到的经验,比我10年赚的2万元值钱多了。”他进一步给记者解释。
一辆崭新的出租车,一辆蓝色的大货车,一家商店,一座蜂窝煤场,在任家垴,像任二这样的富裕户并不多。“高中没有考上,种地受不了那份罪。村里人看我是个废人,城里人认为我满脸傻气。”1992年,任二刚刚走向社会时,留给人们的是这样的印象。在父母的埋怨声中,他来到榆次,在榆太路上的一家汽修店做小工。
任二干活挺卖力,深得老板的赏识。但一年后,老板安某不敢再留他了:一天,一位衣着考究的中年人来提车,说好了给付500元的修车费,到结账时,却只愿出300元,理由是“配件不是原厂的”。老板说着好话给人家解释,一边的任二耐不住性子,扑上去就是一通拳脚。“修理费没有要到,还赔了人家300元医药费,结果我被老板炒了鱿鱼,真不值。”说起那一段经历,任二为自己的莽撞后悔。太原、太谷、介休,开车、看场子、装卸货物,以后的任二,学会了忍耐,懂得了和气生财。2002年,带着城市打工赚来的“第一桶金”,任二回到了榆社发展。他的第一个投资是村里的商店。“购买下村里的商店后,连进货的流动资金也没了。”任二说。父母为他担心,妻子却对他鼎立支持。妻子在家卖货,任二走东家、串西家,拿着商店的手续做抵押,问人借钱。有了钱就进货,卖完货,还借款,一年下来,“夫妻店”开得红红火火。同村的两户人家看到做买卖赚钱,也纷纷开起了小商店,任二的眼光却已投向了办厂子、搞运输。这时候,榆社、左权一带的人们用起了蜂窝煤,凭着在外闯荡多年的经验,任二意识到这是赚钱的好机遇。叫了哥哥和姐夫,任二办起了蜂窝煤厂。企业稍稍好转后,他又不安分了,趁着当地的电厂急需要煤,他又和姐夫一起贷了款,一人买了一辆大货车搞运输。今年7月,榆社县上客运出租,任二马上出手,又买了辆崭新的出租车。
武乡县石壁乡张村的王甫应两年前还是太原市一家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如今却回村安心做起了“猪倌”。从1989年起,王甫应来到了太原做泥瓦工。2000年,看到建筑形势不错,他在当地召集了30个人,做起了小包工头。2005年秋,王甫应看到城市生猪市场不错,回到家乡,投资十多万,真正做起了“老板”。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40多户人家养起了猪。今年猪肉市场一路看涨,村民们都得了实惠。
绛县古绛镇西山村的张之敏多年来在长治、太原等地开饭店。2005年适逢国家免除农业税,他回到了老家,花3万多元承包了当地的40多亩耕地,种药材、收粮食,收入不比在城里差。
一个村庄的变迁 走进河曲县刘家塔镇冯家庄村,崭新的水泥路面,装饰一新的村委办公场所,高大的土质堤坝,两家企业繁忙的生产景象,让人觉得仿佛来到了晋西北的一处小镇。而3年前,这儿还是崎岖的山路,满野的沟壑,村民们闲来无事,便聚在一起打麻将。现在的变化,都得益于回乡农民张启飞。1980年,因家贫无法继续学业的张启飞选择了外出打工。下煤矿、开大车、承包矿山,在太原、忻州、宁武等地,他一干就是20年。
2005年3月,45岁的张启飞返回家乡,担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帮村里办的第一件事便是投资130万元,修成了5公里的水泥路。2005年秋季,张启飞看到当地水土流失严重,雇用机械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沟打坝。到了2006年年底,三条沟、16座淤地坝全部建成。张启飞投资230多万元,为村民们换来的是200多亩良田。
土地有了,种子又成了张启飞的心病。2006年开春,他针对种子品质差、产量低的问题,自己出资4万多元,从外地调回优质马铃薯种子和苜蓿种子,分配到各户种植。当年,冯家庄村民的马铃薯和苜蓿都获得了丰收。
2006年3月的一天,张启飞回村途经一处山沟,忽然看到整个山沟被灰蒙蒙的烟尘笼停下车来,他沿着烟尘步行两里多,只见眼前的山坡被挖得千疮百孔,几位村民正在用土法冶炼石灰。“这么大的污染,你们不怕人来查?再说,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不能干这呀?”张启飞火冒三丈,狠狠地批评村民们。不料,一位姓张的本家却大着胆子说,他们不过想赚点钱,“能干一天算一天”。
张启飞回到了村里后,立即联系村中在外打工的同乡,好言邀请他们回乡创业。在他诚意邀请下,多年在外经营企业的李胜回到了村里。他们带着村民们下西安、出口外,多方考察。2006年11月,张启飞出资,李胜任老总,一个集石灰石冶炼和煤炭加工为一体的恒利白灰厂诞生了。可喜的是,这是一个环保达标企业。村里的65人因此找到了打工赚钱的机会。
2006年12月,一直在河曲县城、忻州等地发展的刘之清也被张启飞请回了村。在刘之清带领下,靠开石料、简单加工,冯家庄30户村民不出村庄,找到了致富的路子。
他们有资金家乡有舞台 运城市盐湖区乔阳村共有2300口人,630多人常年在外打饼子,全村仅此一项年收入1600万元。富裕了的农民用自己打烧饼攒来的钱反哺农业和投资村里的公益事业。3年来,他们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打了8眼深井,安装了1.3万米管道,硬化了村庄道路,建起了舞台和图书室。乔阳村成为当地有名的新农村建设典型。临猗县孙吉镇农民进城挣钱后反哺农业,近几年投资5900万元,新打机井20眼,修引黄防渗渠道103公里,埋设管灌渠道60公里,新建设施农业300亩。
今年6月4日,曲沃县霍侯一级路的麦田内,山西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在曲沃县现场测产。很快,令人振奋的结果得出来了:该县1000户小麦科技示范户的麦田,比历史最高年增长95公斤。这些科技示范户,大多都是返乡农民工。
山西省目前有农民工420万,20万人返乡创业。吕梁市两万多回乡创业者,成为当地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长治市拥有的25700个民营企业中,由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兴办的就有11500个。山西省的劳务人员输出大县临县,每年劳务输出13万人,1000多人在积累了资金后返乡创业。平遥县常年有农民工8万人在各地打工,几年来,已先后有800多人回乡重走致富路。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田伟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外打工积累了资金,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经营和管理。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他们创造了返乡创业的大舞台。(记者任俊兵)
《喜耕田》背后的故事 镜头移向2006年11月17日,山西五台县东冶镇大朴村。全村老少围在“喜耕田”家,“老喜家正嫁闺女呢”,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际,农闲之时的村民们自发地为电视剧 《喜耕田的故事》(当时名为《一个农民的自白》)当起了群众演员。记者在此地探班时看到,农家小院摇身变为 “礼堂”,拖拉机改头换面成“婚车”,昔日的“天津大姐”林永健扮成了老实巴交的庄户人喜耕田……记得当时采访该剧编剧兼导演牛建荣时,他很自信地说,“这部电视剧肯定火”。正如牛导预测的一样,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在中央一套上映后,博得“满堂彩”。真实生动的农民生活、形象质朴的农民语言,以及这群“村里人”的荣辱和抱负,都深深打动观众的心,除此之外,也让我们更多关注到了与喜耕田一样,从山村走向城市打工,又从城市返回乡村建设的普通民众。时隔9个月,记者再次联系到了牛建荣,谈起他创作该剧的始末。
农业税是国家依法向从事农业生产并取得农业税收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由于农业税以征收粮食为主,所以被农民们习惯上称为“公粮”。2006年,是中央推出免征农业税政策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这两件大事,为中国农民带来福音,让越来越多离家在外、背井离乡的农民们重返家园、建设家园,这无疑是为农民兄弟们撑起了长久发展的“保护伞”。
这把伞,同样送给了踌躇满志的牛建荣。“我就是农民,有些亲属现在还居住在农村,所以我深知农民的生活,知道他们的心中所盼、心中所想。当大家知道这些惠农政策时非常高兴,这些昔日里老实巴交的农民们无法用华丽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愉悦,所以我决定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写出他们的高兴事,况且对于我来说,写农民题材的剧本简直是轻车熟路。”农民的儿子理应为农民办事,牛建荣迅速提笔,决定创作电视剧《一个农民的自白》。“我当时只写了一万字的故事大纲,就拿给中央电视台影视剧部副主任傅思看,他仅看了几眼就喜欢上了"喜耕田"。最后,他任总制片人,并委派责任编辑跟踪本剧创作过程。傅思的话给我吃了颗定心丸,于是我就一气呵成,仅用20天的时间就写好了19集电视剧的剧本。”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喜耕田”也许不在少数。牛建荣说,他所表现的只是一个社会群体,是重返农村,建设家乡的群体,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人物原型。尽管这样的回答让人“失望”,但他表示,“人物原型没有,但是人物个性上与我自己很相像。我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又重新扎根农村,将农民的真实生活搬上荧屏,这也是我创作的自白,一个与喜耕田拥有同样情操人的故事”。(记者孙轶琼)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