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8月26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作为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对日食、月食的观测也是非常领先的。从目前的历史资料来看,我国观测月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
王思潮介绍,和日食记录相比,我国古代开始对月食记录的时间要稍微滞后一点。如今能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食的记录是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庚申,月有食”“旬壬申夕,月有食”……这些都是关于月食的记录。这表明,早在公元前13世纪以前,我们的先人们已经开始观测月食了。
此后,中国的古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月食天象的研究。特别是到了东汉时期,当时的大科学家张衡在其最著名的天文学著作《灵宪》中比较科学地阐明了月食发生的原理。他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这段话的意思是:“望月”(满月)时,应该能看到满月,但是有时看不到,这是因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缘故。“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张衡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王思潮说。
有意思的是,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月食”的报道,刊载于创刊于1815年8月5日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