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生视角看奥运经济
奥运会是效用最大的公共品,因此,在目标方面,奥组委代表的是公共利益,目的是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而不能最大程度地追求经济利益,不能从赞助企业的角度设计奥运活动。
奥运是公共竞赛、公共娱乐,它不应因人们的财富多寡而被拒之门外,也不应因人们的权力大小而被排斥享受。
经济随笔 贾品荣
在奥运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奥运经济的文章很多,内容不外乎如何使投入产出最大化,如何赞助,奥运会后房价走势怎样等。但大众如何分享这一举国盛宴,却未见类似文章。现送上三点观察。
民生视角之一:
奥运经济是公共经济
与私人品相比,公共品不能找到替代品或者完全替代品。奥运会就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试想,无论比尔·盖茨多么富可敌国,也不可能举办私人的奥运会;同样,无论美国经济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连续举办奥运会。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性,奥运会所带给大众的是一种公共享受。
正因为奥运会是效用最大的公共品,因此,在目标方面,奥组委代表的是公共利益,目的是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而不能最大程度地追求经济利益,不能从赞助企业的角度设计奥运活动。
既然是公共品,弱势群体应能分享到奥运快乐。据统计,目前北京从事城市建设的农民工约100万人,其中参与奥运工程的有30万人。无论是“鸟巢”,还是奥林匹克公园里面的一砖一瓦,都凝结着百万民工建设者的汗水和心血。那么,奥运会期间民工同在北京共享奥运会的权利理应得到尊重,不能借机把农民工轰出北京。
同时,奥运纪念品、特许品不是越贵越好,应多元化。到目前为止,奥组委已推出徽章、玩具、文具、贵金属制品等近5000种奥运特许商品。其实,从销售的情况看,大多数人选购的是200元以内价位的奥运纪念品,还应提供价格更低一些的纪念品。
另外,应警惕奥运赞助商向官员大量赠票。如果向特定群体实行赠票,或者门票销售与管理不透明、不公正,最终只能是公众失去公平参与观看比赛的机会。2006年世界杯期间,一家德国能源公司涉嫌违反规定,将其以赞助商身份获得的球票,大量送给德国中央和地方的各级长官,以获得自己的商业利益。中国不妨借世界杯前车之鉴,多一些监管。
民生视角之二:
奥运经济是体验经济
体育的本质是竞争,让大众最感兴趣的是竞技场上的竞争,而非市场上的竞争。可以这样说,在奥运竞技场,大家不是为奥运纪念品付账,而是为自己的愉快买单,为体验而付出。
经济学家派恩指出,“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以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可回忆的事件。”
奥运会对于大众来说,核心是创造内在体验。当我们为某个体育明星的骤然出局唏嘘不已,为星光暗淡扼腕叹息,为中国队的苦尽甘来击节叫好之时,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让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用满足。即时消费账单比平日贵很多,也觉得值。这就是体验经济的魅力所在。
在体验经济中,奥运会主要提供的已不仅仅是盛况,而是提供一种让大众身在其中的体验,它充满了感性的力量,给大众留下难忘的愉悦记忆。
民生视角之三:
奥运经济是快乐经济
事实上,奥运会给大众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具有效用最大化特征的公共品。从经济学来说,所谓效用是对个人心理感觉的一种描述,任何能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都会改变效用最大化过程中的经济抉择,而这种变化会给经济带来深远影响。
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对客观收入和主观快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研究,并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领域——快乐经济学。他在名著《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伊斯特林悖论,即收入和快乐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同传统经济学通过收入来衡量的客观快乐相反,快乐经济学更加强调主观快乐,重新将快乐定义为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从这一角度说,奥运带给大众的效用不是被动娱乐,而是主动娱乐,在赛场外获得更多自信与自豪,这种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当萨马兰奇先生宣布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是北京的时候,华夏儿女热泪盈眶。这一夜,无数的中国人涌上街头,快乐心情难以言说。
为什么快乐是最根本的?因为,我们追求的财富、地位,不是人生终极价值。人们对这些东西的向往并不在于这些东西本身,而是在于它们能增添我们的快乐,减少我们的痛苦。而我们对快乐的向往却在于其本身。诚然,保持快乐可能需要一些条件,如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工作。不过,从根本上说,身体和工作之所以有价值,还是因为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带给我们快乐。只有快乐的价值不取决于它是否有助于达到别的任何目标。而奥运是公共竞赛、公共娱乐,它不应因人们的财富多寡而被拒之门外,不应因人们权力的大小而被排斥享受。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说得好:“只要财富是用来为每个家庭提供生活、文化必需品和为集体提供多种形式的高尚的娱乐品,那么,追求财富的目的就是高尚的;而这种追求所带来的愉快感,就可以随着财富增加而促进那些高尚活动的发展。”
从民生经济的视角看,公共经济、体验经济、快乐经济正是奥运经济的魅力所在。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副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