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桂杰
“世界上最生动的、最具想象力的、最有活力的就是戏剧,老天给了我们想象力的天分,我们要用它来创造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
“戏剧是我们年轻人的梦想,戏剧让我们真诚的、执著的、纯粹的梦想延续下去。
”
“能够参加戏剧的排演,我们的人生就是美好的。”
在2007年大学生戏剧节上,这是站在舞台上的年轻人发出的戏剧宣言。在离开校园以后,很多曾经热爱戏剧并且站在舞台中央的青年人依然留恋话剧舞台,那是他们的人生大梦和挥之不去的情结。
为年轻人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戏剧节,为青年戏剧人的出现提供一个舞台,这是很多戏剧工作者多年来的心愿。如今,随着年轻人戏剧创作热情的持续升温,作为大学生戏剧节的一个延续项目,“青年戏剧节”终于从大学生戏剧节的青年单元中脱颖而出,有了自己独立的平台。8月29日,首届青年戏剧节将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
每年大学生戏剧节闭幕的时候,总有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明年就要毕业了,我们可以依然喜欢戏剧,但我们又不能进入专业的院团,我们应该怎么办?
据了解,在北京,从大学生戏剧节脱颖而出的青年戏剧导演顾雷、邵泽辉、黄盈等人,近年来依然通过大学生戏剧节的青年戏剧单元继续留在了舞台上。
在此次青年戏剧节上,我们又一次见到了他们的身影。黄盈作为一名年轻的导演,2003年他在林兆华戏剧工作室主办的“青年处女作展”上导演了《四川好人》,去年他以集体创作的方式,带领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的同学们共同创作了《枣树》,得到了各方的好评。此次的青年戏剧节上,黄盈执导的作品是《未完待续》,这是一部典型的叙述体戏剧,讲的是一群做戏剧的年轻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塑造了一个人物莫莉,让莫莉去面对一个重大的人生挑战:如果你明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你可以带走一样东西,你带走什么?这部戏的戏里与戏外、角色与塑造角色的人物之间,一直在一种微妙的张力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王晓鑫目前仍然是北大戏剧研究所的研究生,这几年她陆续执导了《娜拉的女儿》、《对话与反诘》等多部作品。王晓鑫此次选择了乔伊斯的作品《流亡》。《流亡》是乔伊斯唯一的一部剧作,这是一部非常接近易卜生晚年剧作的作品,含蓄的对话往往掩饰着内心的动机,情感生活的疏离又象征着流亡者对祖国复杂的感情。
从2001年传说一般的《沃依采克》,到2003年轰动大学生戏剧节的《瞎子和瘸子》、《最卑贱职业》,顾雷的每一部作品都令大家眼前一亮,他走着一条超越其年龄的沉稳、凝重的探索之路。
已经研究生毕业的顾雷此次将要执导的是日本当代著名剧作家松田正隆的作品《海与阳伞》。《海与阳伞》是日本当代“静的戏剧”(也称为“安静的戏剧”)的代表作之一,“静”的戏剧是受到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美学的启发,在舞台上实践的一种宁静中的波折。此部作品受到日本方面的资助,将在12月与松田正隆本人带来的另一部作品Autobafe一起,融入到北京国际戏剧交流演出季中。
当然,参加此次青年戏剧节的许多青年创作者,也有些不为大众所了解,其实他们大多也曾经多次出现在大戏节或其他戏剧活动中。比如苑彬,3年前,他的一部作品《骑士之死》被北方工业大学的同学们带到了2004年大学生戏剧节上。这部作品在舞台上一亮相,创作者精湛的结构能力、洗练的语言,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年过去,苑彬也已经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他创作的最新作品《三流作家老马》,也将在青年戏剧节上和观众见面。
“青年戏剧节是大学生戏剧节结出的硕果,大学生戏剧节承载的是戏剧普及和推广的任务,而青年戏剧节承担的是提升和发展作用。青年戏剧的兴旺让人们看到了民间的力量,并由此窥见了戏剧未来的希望和光亮。”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相对民间剧团刚刚发展的中国,国外的民间职业剧团是市场的绝对主体。如美国共有400多个民间的职业性剧团,同时美国的社区和校园里面还有上千个非职业的剧团,剧团数量世界最多。而韩、日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戏剧生态也是如此,比如台湾拥有的话剧团全部都是民间身份,共有上百个之多,而只有600万人口的香港共有30个以上民间的社团,政府唯一拨经费资助的只有香港话剧团一家,该剧团定性为非营利剧团,旨在为提升港人的文化和艺术品位的需求。
杨乾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剧团与民营的青年戏剧改变了仅仅以国家戏剧院团为中心的单一格局,激活了北京重要的大小剧场,尤其是小剧场的演出,保障了喜欢戏剧的观众一年365天“想看就看”。因为即使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不能常年演出,其次,由于现有文艺体制的局限,政府的经费投入集中在国家戏剧院团,各种项目经费如精品工程或专项评奖又集中在少数名人专家圈子里。民间和民营戏剧只能依赖社会资助和商人投资,这种资金投入总是具有直接的功利和商业目的。而这种尴尬的处境正好应验了经济学家的名言: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既讲效率又讲节约。从而避免了目前主流戏剧界尤其是政府买单的“评奖戏剧”背离观众和市场的巨大奢侈与浪费,再有,正是由于资金投入与市场风险的制约,民间戏剧尤其是民营戏剧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以观众为本位。
“剧场为观众而建立,剧团应该为观众服务,戏剧有了观众才能存活,这是演剧行业的基本道理。遗憾的是,这些简单基本的道理多年来似乎被我们的主流戏剧界淡忘甚至抛弃了!近年来,为了获奖、为了政绩而制作的背离观众和市场的豪华剧目随处可见。”一位戏剧界人士感慨道。
在很多戏剧家看来,眼下戏剧界真正想要脱离困境,当务之急正是需要齐心协力积累观众,拓展市场。而青年戏剧节正是在为戏剧积累后备人才和力量。
杨乾武指出,毋庸讳言,目前北京一些年轻人的商业戏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的为了取悦观众常常迎合一时的低级趣味,有的用一些弱智的哗众取宠换取现场的笑声和掌声,有的依赖插科打诨或综艺化的娱乐俗套满足观众无聊的开心逗乐。但这种将戏剧出卖给流行时尚的无奈之举,只不过是为了积累观众与拓展市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青年戏剧节展现的是纯商业戏剧之外的东西,这些年轻的戏剧人不是为了挣钱,是抱有戏剧理想和激情的,政府应该通过资金支持引导他们走上艺术创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