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桂杰
在京郊一片刚刚建成的小区,记者见到了写手小书(化名)。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不惹人注意,他在郊区搬了几次家。除了堆满各个角落的书,客厅里的电脑、打字机和扫描仪格外扎眼:“这就是我的武器。
”
小书一个月进市区七八次,去和策划人谈选题。他手里目前的选题是“成功学”和经管类图书。
自2004年8月到现在,小书撰写了几十本书,基本上以两个月出3本书的频度。但他们圈子里最快的人可以一个月出3本书,“每本书20万字!”小书每天睡得晚、起得晚,每次攒书都要把已经熟稔的程序再走一遍。第一步,和策划人确定选题和字数。
第二步,搜集资料。在图书馆借书,在书店买书,在网上搜索。“我很少用网络材料,靠不住。不过网络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可以借鉴借鉴。”搜集资料的同时,小书把书目录写完。
第三步,目录经过策划人同意,就可以开始“组装”了。一本20万字的书,至少要找十几本书、100万字左右的资料。“我算很认真了,很多人不会找这么多资料。”小书说。
小书把十几本书通读一遍,把精华部分折叠做记号。最后把所有折叠部分复印、扫描、输进电脑。输进电脑的文字,还要认真做一次整理。把100万字浓缩成20万字,小书有很多窍门保证版权上不会出问题。
首先,不要抄袭过于热门的书,内容再好的书最多也只能抄袭两万字以内,而且这些抄袭的内容要分散在不同章节。其次,案例分析一定要变换角度,可以选一个与被抄袭内容相反的角度。
攒这样的书,自己从来不署真名。“没有任何意义,不是自己真正原创,万一惹来版权问题,不是给自己添麻烦吗?”小书调侃道,“有几个读者知道,他们手里捧着的成功学著作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我写成的!”
有时候也会想到读者的感受,小书低着头,沉默片刻,一脸苦笑,“即使读者知道了真相,也没有办法,他们没有措施制止这种行为,总有人要读书,书店里这么多书,他们没有鉴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