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为麻风病人“痴狂”一生
新华网北京8月27日电 (记者 王思海)86岁的我国著名麻风病专家李桓英,本就应该颐养天年,但她却不去享这个福,心里依然惦记着那些偏远地区的麻风病人。再过几天,她带着几位助手,又要奔赴麻风病防治现场。
“这究竟是第几次走进麻风村?”李桓英对此已经记不清了。一年两三次,二十多年下来,怎么也得四十多次了吧。两次翻车、一次翻船的经历,都没能挡住这位老人的足迹走遍云贵川17个地州、59个县的麻风病高发区。
“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个邪,就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
1970年,由于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李桓英被下放到江苏泰州麻风村。也就在那些日子里,李桓英选择了做一名麻风病医生。
1983年春节前,李桓英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病村寨,开始了全球第一个不住院短程联合化疗试点。
当时,李桓英看到很多患者手足畸形、眼鼻歪斜。但她二话不说走上前去,握住患者的手。接着又跪了下来,给几位麻风病人检查伤口,甚至还用手去摸他们的鞋子,告诉他们要注意清理鞋里的异物。
李桓英不但自己与麻风病患者亲密接触,甚至鼓励当地官员也这么做。她握完一位病人的手,顺势把这双残疾的手引向一位当地官员:“来,你们也握一下。”对方却勉为其难地拉了一下。于是,李桓英微笑着给大家上了科普第一课:麻风病不可怕,只要及时治疗,就能好。
“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个邪,就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李桓英采取的办法不是别的,而是拿自己做试验: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长时间不松;遇见病人,她总是拍拍对方肩膀问个好,摸摸对方的鞋里有没有沙粒。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年后,所有服药的47名病人全部治愈!之后其他省的病人也获得了同样效果。这一成功将麻风病的治疗时间缩短了3年半!据此,她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资金,把试点扩大到全国59个县。
“回到祖国去,用知识回报养育自己的土地”
青年时代的李桓英曾赴美留学。1959年,她后来推掉世界卫生组织与她续签的合同,没有告诉在美国生活的父母,提着一皮箱书回到刚成立10年的新中国。从那开始,她决定:“回到祖国去,用知识回报养育自己的土地。”
1980年,李桓英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这是她回国后第一次在美国与亲人团聚。父母已经过世,弟弟、妹妹劝她:“大姐,您年纪大了,在国内又孤身一人,就留下来吧。”但是,李桓英却一直牢记着对麻风病人的承诺:“我一定带着药回来,把你们的病治好。”
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考察了美、英等7个国际麻风中心,掌握了最新的防治麻风病方法。之后,她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了治疗100人份的麻风新药氯苯吩嗪,按期回到了北京。
1982年,从世界卫生组织学来的最新的麻风病治疗方法,让已过花甲之年的李桓英,把后半生与六大热带病之一的麻风较上了劲儿。
“那些畸残的脸,我看着别扭,非解决不可”
李桓英此番再进麻风村,又是为着新课题而去。近几年,随着麻风病例越来越少,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工作显得越发重要。李桓英说:“目前,麻风病的疫苗还是空白,发病机理也不清楚,我们正在寻找易感基因,并试图从中药中寻找克服治疗过程中出现麻风病反应的方法。”
耄耋之龄的李桓英仍然工作在一线,每天清晨到办公室先要看看国际上最新的研究麻风病杂志,再指导助手做实验、搞研究。
在李桓英的办公室有张云贵川交通图,上面插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迹。虽然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但是,李桓英也明白,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消灭麻风病。
从1985年起,李桓英就开始给云贵川三省的省、州、县麻防人员办学习班。每个班40人,迄今上万人次接受过她的培训。自1994年开始,李桓英又在云贵川边远落后的麻风病高流行区开展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和“消除麻风运动”,之后又建立省、地、县医生三级防保网。通过普及卫生教育宣传,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和志愿者,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李桓英现在心中有这样一个心愿:我年纪大了,不能每年都下来检查,麻防工作还得靠当地培训过的人员自己去做,“特别行动”一定要坚持到没有一个麻风病人。
“那些畸残的脸,我看着别扭,非解决不可,让中国没有麻风病。”这是李桓英的理想,也是她的信念。为我国麻风病工作奔走了48年的李桓英,仍然为这个理想和信念在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