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8-28 00:16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多年前,我省曾举办过晋蒙陕冀四省区“二人台”大赛,那热烈火爆的场面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尽管在那次大赛上,我省选送的“二人台”剧目较其它省落后,但还是为我们吹来了山西“二人台”艺术的芳香。原以为通过这次大赛,能够带动我省“二人台”向前大跨步发展,使这朵根植于我省农村的奇葩绽放出艳丽夺目之花,遗憾的是,三年过去了,我省“二人台”除有个别在北京和其它省市获奖的以外,在我省农村却看不到一点蓬勃发展的迹象,农村大地上很少看到“二人台”的身影,听到她那亲切、通俗、动听、活泼的声音。
一句话,“二人台”在我省还没“火”起来。
这选送的“二人台”剧目在北京或者别的什么城市已获的大奖,是我省取得的成就!说明我省各界和艺术家对“二人台”的重视,他们通过精心打造,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但需注意的是,这样获奖的情况很少,获奖之后,该获奖“二人台”剧目在我省农村的上演情况、辐射情况、在老百姓中的影响情况等几乎从来没有见过相关媒体的报道,一般老百姓更不得而知。个别获奖剧目,在捧得奖杯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寿终正寝,人们逐渐对她淡忘。一句话,我们精心打造的“二人台”剧目,仅仅是和上边的领导、专家、评委对接了,没有与基层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相对接,“二人台”在农村无法推开,也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当然“火”不起来的原因很多,如资金短缺、排演困难、好导演难、流行音乐冲击农村观众等等,但主要原因或者说根本原因还是“二人台”剧本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剧本不能够与大时代同步,不能够真正反映当代农村的社会生活,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不能够及时与基层最广大的老百姓的思想情感进行对接,如此这样,“二人台”如何能“火”?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要看演出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剧本是否优秀。而剧本优秀的标志之一,首先是“新”。
所谓“新”,就是说“二人台”剧本取材要新,语言要新,人物造型要新,作品的底蕴要新,结构要新。“新”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更是“二人台”创作的基本规律。然而遗憾的是,在近几年来少有的“二人台”演出中,看到的剧目仍然是什么《观花》《卖菜》《走西口》《打金钱》等,似乎再没有任何新剧目可演。这些剧目虽然在过去那个时代是佳作,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但从作品的立意、主题以及内容来看,这些剧目,与我们现代相距甚远,没有反映出我们现代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情感,是老百姓多年来街头巷尾、庙会起集所看厌了的作品,老百姓虽曾喜欢,但毕竟太旧了,现在看了又没有新的感受。
解决陈旧这一问题,从剧本创作角度看,必须反映新时期农村出现的新事物,老百姓的新生活,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矛盾等等,这是文学应具有人民性的根本要求,更是长期扎根于基层人民群众的“二人台”艺术的最本质的要求;从语言上来看,在符合舞台语言的基础上,要尽量吸收当代语言,大胆摈弃那些陈旧的、庸俗的语言;从人物造型上来看,也要用当代人物的造型,这不仅仅是反映当代生活需要用当代人的造型,更重要的是当代造型的演员,更容易引起广大观众的认同,更能够与他们融为一体;从结构来看,也要用新的方式去构思,必须要在原有“二人台”作品结构的基础上,借鉴小品、歌剧、话剧、曲艺、影视剧等一些结构形式,使其作品结构比过去有质的提高。
优秀“二人台”剧本的第二个标志就是“实”。所谓“实”,就是说“二人台”剧本要关注现实,贴近现实,表现现实。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领域,是从社会现实中产生,并要服务于社会现实的,这是由文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的。“二人台”剧本,作为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同样如此。从古至今,“二人台”剧本主要关注反映的就是当时农村的现实生活,从产生于清咸丰年间的“二人台”名剧《走西口》《打金钱》,到当代的“二人台”小戏《借钱》等,无一不是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生活和命运的现实之作。再看当代农村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哪个方面,都潜藏着改革和发展,矛盾和问题,这些都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用“二人台”剧本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及时地关注这些问题,关注老百姓在当代农村现实条件下的真实情感、喜怒哀乐,这应该是“二人台”剧本的责任。
还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二人台”小戏,尽管也是取材于农村,但却是用离奇的、低俗的事件和情节,“取悦”观众,“讨好”观众,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够达到使“二人台”剧本通俗化的目标,而且也把“二人台”艺术沦陷为低俗化。这与当代农村的“三个文明”建设格格不入,与新农村建设背道而驰,这特别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注意!
张斯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