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声
上海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社区 汪兴芬
社区老人日托所是我们老人们可以“寄居”的家。我们白天在此集体活动,晚上回家和家人团聚,没有“被家人抛弃”的心理阴影,也减轻了儿女们的后顾之忧。
去年年底,81岁的老太太汪兴芬所在的上海虹口区广中路街道新建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并将顶楼精心装修,辟成社区老人日托所。
这里室内有舒适的卧榻、躺椅,还有新置的钢琴、音箱、液晶电视,屋外则是一个屋顶花园,小桥流水,绿草如茵。
这是该街道第一个老人日托所,目前接收了30位老人,年龄多在70岁以上,最年长的已有89岁。老人们早上过来活动,下午回家,中午在2楼的社区食堂吃饭。家住得远的老人,来回还有班车免费接送。
在老龄化浪潮中,许多老人仍然固守着传统的居家养老的方式。汪老太太的家离托老所仅百步之遥。去年年底搬进来以前,她曾经犹豫了好一阵子。儿子跟她说:“家里就是再穷,也总有你一口饭吃,住什么日托所,人家还以为你是被赶出家门了呢!”
助老员陈以云说,日托所刚建好的时候,一直无人问津。于是她把社区十几位老人叫到一起,跟他们说:“你们先来住着,跟我接触接触。如果觉得我这个人行,就留下来;不行,就回家。”一个月过后,所有的老人都决定留下。陈以云戏称,“招生”很成功。
许多恋家的老人在家其实过得并不快乐。汪老太太说,每天儿子上班,孙子上学,平时在家除了看看电视实在无事可干,只好找小区里的老人们搓麻将。
进了日托所后,汪老太太对这里的生活很适应,汪老太太喜欢活动,这里有“练功十八法”;她喜欢唱歌,这里有《红军不怕远征难》;她喜欢打麻将,这里很多老人也喜欢一起玩,但是不赌钱,“为此还省了好多钱呢”。
老人们享受着在日托所的生活,汪老太太很喜欢这种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有一次晚上回家,一个老邻居看到了便调侃了一句:“你今天放学回家啦?”汪老太太乐了半天,“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
汪老太太说,自己年轻时从江苏淮安来到上海,和丈夫生了7个子女,为了照顾子女,“失业了一辈子”。
去年9月,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高龄无保障老人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汪老太太在内的近10万符合条件的老人每人每月获得460元养老金,并可按照一定比例报销门急诊和住院费用。汪老太太拿着银行卡在记者面前得意地说:“没想到咱也有"工资卡"了。”
背景点击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5亿,并以每年5.4%的比例增长,比正常人口0.6%的年增长比例高出近10倍。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个。
到2006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区助老服务社233个,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2.5万名,覆盖所有社区,使10.5万名老年人受益。全市108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还为3500名社区老人提供了日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