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芳
亚历山德拉·莫顿始终不明白那只虎鲸凭什么就看上了她。每隔几分钟,它就会打个滚儿,露出黑色的胸鳍,挥舞着向她致意。
亚历山德拉不得不用脚趾和头发来回应这个小家伙。因为它对这两样东西格外感兴趣。
只要看到眼前这个女人露出脚趾,它眼中便会漾出兴奋的白晕。当长长的辫子被牙齿缠绕,小鲸的下颚就会随着轻轻颤抖。
难以想象这是“海上霸王”的所作所为。这种长约10米的大块头,处于海洋食物链的最高端。除了海豚和鲸鱼等常见食物,它们偶尔也会尝尝鲨鱼,或者偷袭一下北极熊。
作为研究虎鲸声音的学者,亚历山德拉从1976年起就开始在水族馆里观察它们了。为了进一步了解野生虎鲸,她甚至把家安置在加拿大西海岸一处低矮的峭壁。这段近30年的研究经历,成为她《倾听鲸语——探索神奇的虎鲸世界》一书的主要内容。
在她最初关注虎鲸时,这种黑白相间的大家伙,还被当做“海妖”而随意捕杀。对她迷恋不已的小鲸,最初被发现时,身上就充满了子弹伤口。这个奄奄一息的小家伙,正在海中独自游弋。这与虎鲸群居生活的习性不同,人们据此判断它是个孤儿,只好送入海洋公园疗养。
为了让年幼的虎鲸“奇迹”快些成长,海洋公园特意安排它和成年雄鲸“海达”共同生活。但这种做法并不奏效。这两只鲸除了你叫我,我叫你,再也没什么别的花样。“奇迹”还时常做出怪异的动作,使劲儿撞墙。
工作人员把希望寄托在亚历山德拉身上。此前她曾在另一个水族馆里,倾听一对虎鲸夫妇的声音,通过对记录的分析,发现了11种不同的声音类型。但这次,亚历山德拉爱莫能助。“海达”长期被圈养在水族馆里,语言变得贫乏而单调,已经教不了“奇迹”生存之道。
虎鲸几乎可以在世界各大洋中生存,无论是北冰洋、南极洲还是地中海,都有它们的身影。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虎鲸习性各异,语言也不相同。这种有着“语言大师”美誉的动物,每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
虎鲸的发声并不只是为了交流,更多的是回声定位。那些声波中蕴含的讯息,能够迅速传输到大脑里。在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它们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会在瞬间完成对周围环境的三维定位。这些语言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迁徙路线的改变,虎鲸的叫声也会随之变换。
但很早就被人类圈养的“奇迹”和“海达”并非如此,因为长期生活在狭小的水池里,除了简单的呼叫,它们的鲸语能力已经严重退化了。通过对比,亚历山德拉发现,野生环境中的虎鲸声音高达62种之多。
传统的研究方法是试图将动物发声与行为相联系,而亚历山德拉则关注于声音使用的频率。在对圈养鲸和野生鲸的声音进行比对分析后,她得出了一个结论:虎鲸声音的使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其行为也并非一一对应。在这本科普读物中,她并未列举出相关数据和推导过程。
事实上,人类对这个友善的大块头一直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纪70年代,虎鲸的怀孕期是多久还是个谜。至今,它们彼此怎样听懂对方方言的,也不清楚。而一旦破译这些语言密码,也就意味着海洋秘密的大公开。比如,北极露鳍鲸在冰山密布的北冰洋里,发出的叫声可能是为了帮助发现彼此间的冰山。
仅仅记录下这些声音就十分困难。风平浪静的时候,亚历山德拉可以听到数千米外渡鸦的叫声。可如果缺少了安装在屋下以及船底的水听器,她就根本听不到鲸鱼家族的交响乐。
她要时刻借助高倍望远镜,紧盯虎鲸们的踪迹。一不留神,这些狡猾的家伙就不见了,只在水中留下30秒模糊的印迹。有时候,发现一具虎鲸的尸体,会使研究领域的整个工作产生巨大飞跃。
每每听到那些畅游于海洋中的虎鲸的声音,亚历山德拉就会想起“奇迹”,它是如此依赖自己,也许这种相处可以暂时缓解它的焦虑和无助吧。但一切似乎都太晚了,这个孤独的幼鲸常常撕扯围网,几周后,它溺死在网中,还不到5岁。
《倾听鲸语——探索神奇的虎鲸世界》美亚历山德拉·莫顿著王静、杨凯译凤凰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