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据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16日报道,6月底,两艘货轮从日本开往中国,一在上海,一在天津靠岸。这两艘货轮并不特别,但装载的货物却很特殊,就是24吨日本“名牌米”。7月底,这批大米在北京、上海超市销售,每公斤售价是人民币99元。这个价格,相当于日本市价的二至三倍,是中国一般米价的20倍,难怪中国人说这是“天价的舶来米!” “政治米”打入米故乡 日本大米重新进入中国市场,除了商业行为,其实还有些许政治味。一、日本大米不是第一次进入中国,它2003年到2007年绝迹中国的原因,值得回味;二、第一批24吨大米,充其量只有11万美元左右的市值,竟劳动日相安倍晋三、前农林水产大臣赤城德彦亲自在东京和北京送迎,值得探索;三、显然有些参院选举宣传的味道,对当权者来说,能够开拓如此一个巨大的大米市场,它确实值得日本庆贺,因为它让日本农民有了新的希望。
日本大米虽然价昂,但它确实是精品。24吨大米当然是打头阵而已,却象征日本“政治米”,不仅成功跨出了国界,还重新进入“米文化”的故乡。
但是,在简单的大米贸易背后,中日之间却有过复杂的政治交手。那就是中日之间曾经在打长期农产品战争,加上“怪人”小泉搅乱中日关系,禁止日本大米出口到中国就曾经是外交较劲手段之一。
“麻婆豆腐盖饭”立功 日本一向极端重视保护其国内农业,一是日本有过“米骚动”的历史教训,二是保守政权的根据地就在农村,政府迟迟不能跟外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挖空心思阻碍外国农产品进口,全都是受到这一政策的影响。但防守政策已经到了极限,前农相松冈利胜因而提出“积极农政”的主张。所谓“积极农政”,其中一项具体措施,就是为供过于求的大米,设法开拓海外市场,主动与中国谈判大米进口禁令问题,并最终获得解除,松冈确实有其功劳。
“中国的麻婆豆腐,配上日本的大米,多少碗都能吃得下去!”这不是日本大米的广告词,而是日相安倍晋三对来访中国总理温家宝说过的话。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温家宝访日,安倍不是跟他聊家常,而是向他推荐中日合作新佳肴———麻婆豆腐盖饭。之前,温总理与安倍首相签署《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其中有一段话就这样说,“双方就积极开展农业领域合作达成一致,中方表示同意进口符合中国检疫标准的日本大米”。这不仅意味着,停顿4年的日本大米进口中国“禁令”已经解除,连中日农产品进口战争也开始出现缓和倾向,这是中日首脑外交恢复的结果,也是中日关系已经好转的证明。
贸易保护造成高价 日本米确实好吃,但日本米很贵,也不是产量不足,供不应求,而是贸易保护主义所造成。换言之,日本人被迫吃贵米是政治。日本农产品大部分靠进口,唯有米粮有90%可以自供自足。所谓进口米粮,数量受到严格限制,使进口米的价格变得不会便宜,因此,即使是穷人也只能吃昂贵的日本米。基本原因是,米粮进口,一受到政府垄断,二被课以重税(高达490%),三是供制酒、饲料和加工等其他用途,一般人不能从市场买到这些进口米。
日本的米粮生产、加工与储藏,固然技术水平高超,但生产成本却特别高,加上政府无微不至的保护,特别是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保护,造成日本米粮生产完全丧失国际竞争能力。有统计称,日本农民的经营规模只有美国的1/140,而劳动力成本却比泰国高出近40倍,因此米粮生产成本是泰国的16倍。所以,一公斤白米,日本超市大概卖800日元,等于美国的5.6倍,泰国的9.5倍。
这次在北京和上海销售的日本名牌米———新潟县的“越光”和宫城县的“一见钟情”,平均价格比中国普通大米高出20倍,但考虑其销售成本,包括额外的运输和庞大宣传费用,也许并没有谋取暴利之嫌。问题是,日本大米已经跟随日本料理,特别是正宗寿司的进出,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特级大米输出市场。
日本人称正宗寿司的米是“舍利米”,可见其身价不凡。日本大米再贵,还是有人要吃它的。头脑聪明的商人,不愿认输的亚洲人,应设法培植出自己的“越光”,甚至比“一见钟情”更价廉物美的“舍利米”,这种不公平的贸易才能被纠正过来。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