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指望这部影片赚钱”——专访约瑟夫、吴海燕
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张 哲 本报记者 张悦,实习生杨大正、董曼虹 采访整理
在美国,《南京梦魇》两位当事人约瑟夫、吴海燕分别接受了南方周末的专访。
南方周末:在开始制作之前,你考虑过作纪录片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吗?你对中国市场的预计是什么?结果又如何?
约瑟夫:在中国播放电影很难,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我的片子能进电影院。但我想,有两种手段,说不定我能在电视上播放,或者以DVD的方式出售。我也对此做了一些投资。
我把这部电影放在google、youtube等等,常常得到这样的留言——“你们中国人都下地狱吧”。我想留言的人以为我是中国人,我经常受到各种攻击。试想一下,每天你打开邮箱,都会发现攻击性的邮件,谁愿意看完这些?
我制作了一部很明显受到人们喜爱的电影,但是我找不到发行商,完全进入不了市场,电影不能在中国上映,我常常受到攻击,我投入了这么多资金,我得不到任何回报。算了吧,继续生活吧,忘了那些攻击吧。
南方周末:你已经知道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网上公布了你和吴小姐还有馆长之间的电子邮件?
约瑟夫: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公布了所有邮件,但我知道他们公开了包含或显示我们电话号码、地址的电子邮件。
吴海燕:我们一直以来都小心翼翼地保护我们的信息,以免被公开,现在我们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接到多少捐款,而是我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
日本右翼盯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把我们的个人信息都公布在网络上,难道你不觉得有一天日本右翼会来找你算账吗?
南方周末:纪念馆的网站上公开了一封吴小姐2006年写给馆长的email,她说在美国,观众看过你的影片之后现场捐款超过10万美元。
约瑟夫:不,不可能!这绝不可能。(8月16日的公开信之前)捐款从来没有超过2.5万美元。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以前也有记者问我这个问题。这完全不正确。
吴海燕:这些数字完完全全是不正确的数字,是不能用来做参考的。当时我没有去跟约瑟夫核实,我是从做市场宣传的角度,希望引起纪念馆的刮目相看,希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能够支持这个片子。但实际上,是100人左右捐款,具体数字约瑟夫知道。
南方周末:8月16日你的公开信发表之前,你得到多少捐款?
约瑟夫:大概有2.5万美元。我想她(吴海燕)的意思是有100人捐款,也许这一信息被翻译错了还是怎么样。但100人,一定有了!
南方周末:你的公开信中说,8月1日你发出求助信之后捐款者少于10人。
约瑟夫:我的意思是,8月1日的求助信之前捐款者超过100人,之后(8月1日—8月16日之前)又有10人捐款,(总数没超过1000美元),我感激他们。我告诉媒体很多次了,之前有约100个人捐款来支持我们的电影,你可以自己去看,我很早以前就说过这个。我号召捐款后又有10个人响应,但是我决定将这些钱还给他们,并且不再管这事,之前100个捐款人的名字都已经列在网上了,这是无法作假的。没有人想骗人还是怎么样。回应这样少,我却受到这么多与日俱增的攻击。其实我完全可以不给自己找麻烦,关了网站,把影片拿下来,我又不指望这部影片赚钱。(采访后约瑟夫给记者发来电子邮件,称吴海燕写email时,即2006年2月为止,收到捐款数至少超过了2.8万美元)
南方周末:8月16日公开信之后到现在,大约收到多少捐款?
约瑟夫:约4万美元。
南方周末:你说目前有4万美元,捐款者有多少人?
约瑟夫:不不,我说超过4万美元,但我不会再向人做每周报告。很多人看到我做的,我创作了这电影,还有许多别的短片,花了很多时间,我感谢很多人来捐款,虽然捐的不多,但是我仍然感谢。
南方周末:多少人加入捐款?
约瑟夫:超过1000人,很容易就有1000人。我送他们了每人一张DVD。
南方周末:我注意到,丁元说吴海燕是您的妻子,是这样吗?
约瑟夫:让我这么说吧,当我拍这电影时是单身,我单身,从来没有结婚过,从没那么幸运能遇到一个美貌又智慧的女性。当我拍这部电影时,我们做了中文版,那时我还是单身,而且我从没有想过这辈子要结婚。我是和这部电影结婚了,这个听起来怎么样?
南方周末:这不是一个直接的答案。
约瑟夫:没错,我和这部电影结婚,我在拍这个电影的时候没有结婚。如果有充足的时间,这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