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不久前再次加息,这完全合情合理。7月份通货膨胀率高达5.6%,而银行存款年利率才3%左右。只要这种“负利率”现象和“实际贷款利率”不断下滑的趋势不消失,对中国现有的经济结构而言,加息是必然的选择。
这是因为在“负利率”的环境中,消费者闲置在银行体系的资金会“不断贬值”,尤其在当前贫富分化的中国经济环境中,这种“负利率”现象甚至会引起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而且,居民存款随时都有可能流向资本市场,尤其当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的时候,它就很容易波及到资本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比如,造成股市和楼市的泡沫等。所以,从消除“负利率”现象这个问题上看,央行的再次加息,表明了央行透明化的货币政策实施原则(盯住年初所设定的3%通胀率)。
尽管如此,市场原先普遍认为央行前期的调控政策才刚刚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化,所以,不可能在近期会采取进一步的调控措施。这次加息稍稍让大家感到有点意外。的确,央行在此时选择加息,确实有些耐人寻味的地方:
其一,全球流动性萎缩的时候,各家央行都在调转货币政策的方向,放弃原来紧缩的货币政策,由加息转为降息,或停止加息;而中国却在这个时候选择加息,逆大势而为。这一举措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中国与世界市场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没有自由的人民币兑换),中国的货币政策不会对世界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产生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这也是在及时向国内外发出这样的信号:即使在全球流动性危机的环境下,中国政府也不会改变自己货币紧缩政策的连贯性。
其二,中国在次级债风波中受到影响的首当其冲的是银行业。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它们卷入流动性危机的程度和潜在的风险,但是加息对银行系统的回笼资金,增强银行的流动性确实是一个上佳的措施,而且又能缓解“负利率”问题,一箭双雕。
其三,中国股市已跃过5000点大关,这会不会引起国际市场的关注,成为全球资金新一轮的“避风”和重新获利的场所?此时加息,是不是想放慢股价快速上扬的节奏,以此降低不成熟的中国市场的“诱惑力”(何况人民币的小幅单边增值已经吸引了不少“热钱”),减少投机资金对正在进行改革的中国金融业的负面冲击,至少通过此时加息,显示出央行对股市过热的“忧虑”情绪,发出信号,希望不断膨胀的市场“好自为之”。如果真是如此,可以预计,接下来还会出台一系列对外资进场和“投资过热行为”的强化管理措施。也就是说,加息只是新一轮组合拳的“前奏”。
总之,加息最根本的目的是解决“负利率”问题给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在特殊时期也会产生“一箭双雕”的功效。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对加息政策本身的效果期待过大,因为它不能根本解决中国结构性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不能彻底根除通货膨胀率上涨的源头,更不会有效地制止强烈“致富”愿望所推动的股市强劲上扬的趋势。因此,中国要想彻底摆脱这些结构型“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纠缠,走出“负利率”的怪圈,稳定亢奋的市场,唯一要做的就是打破目前对外依存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消费者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加息等宏观调控政策只是为中国的结构调整在努力争取时间,虽然它们的成本已经变得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