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金融”是个比较陌生的名词,至于什么“衍生金融工具”或“衍生金融产品”之类的词,更是闻所未闻。可是,现在不同了,千百万“股民”和“基民”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天天与之打交道。
要说呢,这是好事。
以前中国人穷,没到月底就盼着发工资,哪有余钱来“金融”一下?现在大多数人日子比以前好过了,不但有钱存银行,也有钱来炒股、炒基金,不少人也果真大小不等地盈利了。这不是好事吗?
不过,中国人还懂另一句话,那就是“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如果你想赚钱,先要弄清楚大环境,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当今的美国,是金融的最大巨头。华尔街里的一批精英,正在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创新”产品,其中的奥妙,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是一般学经济的,也难以都弄清楚。
大约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重心转向金融部门,拥有大笔资金的人把重点放在金融市场上,企图赚快钱,赚大钱。于是,期货、期权、衍生产品、对冲基金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创新产品登场了,他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完全放开金融市场,金融投机甚嚣尘上。这些产品都有一件“平等”的外衣,似乎人人都可以参加,但“大鳄”的威力岂是人人能与之相比?10年前由泰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大鳄”们的杰作,亚洲受害国至今仍余痛未消,小股民不过是在这风浪中碰碰运气而已。
据我看,一个国家仅靠“钱生钱”是强不起来的,必须有自己的实业,有自己的高科技,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金融集资—发展实业—增加好产品盈利”才是正道,这样老百姓才能富,国家才能强。如果仅热衷于“钱生钱”的投机,那不过是钱从一些人的口袋转移到了另一些人的口袋里而已,而吃亏的往往是普通老百姓。
最近美国发生次级房贷按揭危机,可以说是给大家敲了一下警钟。如果你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些金融精英的“创新”是何等的精明:银行为盈利不惜向信用低的人放贷,收取高利息。这样银行便面临很大风险。为了回避风险,这些聪明人竟可以把这些风险高的贷款“打包”变成债券,以较高利息卖给别人,特别是基金公司。而基金公司的钱都是基民的,于是风险就落到了广大老百姓头上。弄好了,不出事,也许能赚钱,现在出事了,谁最倒霉?当然,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美国政府想救市,但救市的钱最终不也是纳税人的钱吗?
不过,我得赶紧说一句,我并不是反对股市与基金。用在正道上,它们会对资金的优化配置起良好的作用,会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大家富起来。中国人都知道一句名言,那就是要想把事情办好,必须“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这里提个醒,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盲目,不要跟风,不要稀里糊涂地吃亏。同时,希望中国的金融精英们不但要学好外国人的本事,还要多想想怎么用这本事维护国家和广大老百姓的利益。
(作者为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