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路艳霞 昨天,第1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如织人流显示出图书这一古老行业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国家版权局举办的2006年度全国图书版权输出先进单位表彰成为亮点。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等36家出版单位获得版权输出先进出版单位;北京市版权局等10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喜获版权输出先进推动单位。
专家分析,从图书版权输出的现状看,我国版权贸易“一头沉”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版权输出与引进基本持平。
同时,翻译制约中国图书走出去这一瓶颈开始打破,有迹象表明,出版界已经跨越翻译槛。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机构开始与国外有影响力的大型出版集团进行合作,针对国外读者的需求,共同开发选题,共同翻译,直接在国外出版外文版中国题材图书。这样的图书由于有国外出版机构的参与,选题有针对性,制作、编辑水平比较高,再加上国外出版机构的营销渠道,往往得到国外读者的认可。
另一个让出版界欣喜的消息是,2005“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以来,到2006年底,共资助出版了329个项目,向国外读者推出了山东出版集团的《杨红樱亲子绘本故事》、重庆出版集团的《碧奴》、北京出版社的《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中华书局的《论语》、《道德经》等等。
最近,“国内翻译,国外出版”的模式也开始露头。中华版权代理公司副主任张洪波说,在向俄罗斯输出版权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作品的俄文翻译很难解决,俄罗斯汉学界呈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于是他们想出了“国内翻译,国外出版”这一招。《少林功夫》一书涉及文言文、禅、佛经等,国外译者翻译起来有巨大的难度,而国内翻译既节省资金,又缩短出版时间。目前,以这种模式相继推出了《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小品建筑十讲》等图书。
国内出版界人士也看到,图书走出去还是面临不少问题,比如中小出版社版权输出海外渠道不畅通。同时,走出去的传统文化类图书居多,而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及发展变化方面的图书较为鲜见。RJ082
图为德国古腾堡博物馆现场展示古老的印刷流程。当天,该馆还向中国印刷博物馆赠送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圣经的百分之百复制本。本报记者孙戉摄RJ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