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南方日报

感恩文化应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

  南方论坛

  本报评论员

  资助人并不能因为资助他人就在人格上高人一等,穷人也不能因为受他人资助就在人格上低三下四,只有一个在人格上人人平等的社会,才能够不歪曲慈善,不歪曲那些把责任当作贡献的公共行为,才能人人感受到尊重和尊严

  “感恩”近段时间成了热词。
湖北襄樊5名大学生因被指摘“不懂感恩”而被资助人取消资助,引起诸多反响,形成所谓的“感恩门”事件。资助者应当通过资助获得什么样的回报,受资助者该如何“感恩”,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可惜,在一系列的讨论中,我们见到了太多非此即彼的话语表述,要么是5名大学生不懂礼仪,不懂感恩,要么是认为资助者虚伪行善,践踏尊严——于是,脸谱朝向了单维度:不是白脸曹操,便是红脸关公。可是,感恩从来都不应是强制性的行为,感恩乃是社会形成的一种氛围,是文化上的一种自觉,把这样一种氛围和自觉寄托在贫困学生身上,是否过于沉重,是否过于伪善?

  10年前,本报报道了一个孤女小莲(化名)因为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得以完成学业的故事。现在,小莲通过热心人士的爱心接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完成了本科的学业,成为一名自立的白领。更关键的是,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力尽所能地回报曾经帮助过她的人,也回报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毫无疑问,小莲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她并没有在资助中放弃努力,而是从资助中走出来,以自己的劳动、勤奋、真诚回报那些帮助过她的人,回报这个社会。

  但是,小莲的选择是否就意味着所有的受资助人都理应作这样选择?这样的模范式的选择是否具有普遍性价值?受资助人有没有背负着“感恩”的“义务”生活一辈子?我们这个社会在行善的同时,有没有同时给予受资助人与资助人相同的人格尊严?

  是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伟大的传统美德;是的,丛飞离去之时,亦曾心寒部分受资助的人对他不管不问;是的,湖北这5个贫困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未向资助人打过一个电话,写过一封信——可是,在一味责问的背后,我们有没有探讨为什么“感恩”越来越少了,为什么有的企业家频频捐款却并不被公众所感恩所尊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仇富心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与一个和谐的社会处处不搭调的社会现象?

  是感恩文化还宣传得不够吗?是我们还没有学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样最朴素的道理吗?还是物欲横流造就了自私的泛滥、阻碍了美德的传播?简单地以小莲这样的标本式人物和湖北5个贫困大学生这样所谓的“不懂感恩”的人物来区分高尚与冷漠,是否太严苛?社会力量扶持了那些本来因为贫困而可能失学的贫困学生,自然,贫困学生应当感谢那些扶持他们的人,这叫做“权责对应”。然而,难道贫困就可以成为失学的理由吗?难道教育不是公权力的责任吗?难道由于公权力的缺失就要去损害贫困学生在人格上的尊严吗?

  也许,这样的反问实在太多了。但富人也好,穷人也罢,人格上从来都应是平等的。资助他人可以理解为行善,也可以理解为积德,更可以理解为求得心安,拯救自我的灵魂,资助人不是也可以因为资助而感到有精神追求吗?资助人并不能因为资助他人就在人格上高人一等,穷人也不能因为受他人资助就在人格上低三下四,只有一个在人格上人人平等的社会,才能够不歪曲慈善,不歪曲那些把责任当作贡献的公共行为,才能人人感受到尊重和尊严。

  据说,湖北5个受资助的大学生曾在前一年被要求上台表演《感恩的心》,这样的仪式似乎使台下的人们精神丰满,却会给贫困的学生心理上蒙上自卑的阴影——难道慈善就一定要依靠这样的方式进行吗?依然是反问,或许有所偏颇,但一切都只是为了重塑善德,远离虚伪,找回尊严,便也足够了。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