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法国《费加罗报》8月29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创新没跟上”。文章说,中国发明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但却未赶上工业革命的首发列车。如今,中国终于成为“世界工厂”,但它是否也将很快成为创新实验室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次就此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令人对此产生怀疑。 经合组织专家们认为,尽管中国公共投资引人注目,但是“中国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建立一种现代和高效的创新体制”。
一方面,中国研发预算自1995年以来以每年19%的增幅飞速增长,从而使中国在这方面跃居全球第6位。中国在组装外国高科技产品方面所取得的惊人成功具体体现了这一进展。另一方面,人们又发现国家资本主义的偏差和中国企业管理上的缺陷。经合组织指出,建立一个跟踪和评估中国研发计划成果的独立机构“将是令人感兴趣的”。
经合组织认为,中国大学吹嘘每年培养60万名工程师(相当于美国的七八倍),但它并未能使中国摆脱“有才能的领导人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持续短缺”的困扰。中国过于重视征服外国市场,将目光聚焦于高科技研发,而忽视了国家所严重欠缺的东西:能源、服务业、环境保护和基础科学。
中国的金融体系也不大利于创新精神。“创新公司”和资助创新企业的风险资本在中国几乎仍不存在。经合组织认为,“更开放和更讲效率的资本市场将可以使企业冒更大的风险投资于生物技术等领域”。
此外,中国正在为假冒仿造文化付出更高的代价,假冒产品在扼杀中国的创新,并使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变得懒惰。经合组织认为,尊重知识产权将会有助于加快中国的研发和创新。
法国《世界报》8月30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科研体制还存在许多弱点”。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的科研和创新体制可能还远不如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有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8月27日公布的一份有关中国革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了中国体制的种种弱点,并提请注意对一些经济数据的错误分析,因为这会让人过于乐观地看待中国的现实。
经合组织以前就搞错过。它在2006年12月曾表示,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支出仅落后于美国,排在日本前面。后证明这是加上了经过调整的购买力支出,从而导致结论不准确,尤其高估了中国对科学设备的投入。
同样,中国已成为高科技产品主要出口国之一,甚至在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成为第一,这一事实也并不会让人相信,中国已经完全控制了这些领域。报告指出,这是因为中国企业主要利用进口元件组装这些产品。
虽然中国的科研人员数量在全世界排第2(位于美国之后),但从科学刊物和提交专利的数量上来看,他们的成果还是不够的。此外,这些刊物的质量还有待改进。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