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何永梅何永梅,女,61岁,汉族,甘肃省敦煌市沙洲镇文庙社区居民。
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何永梅,这位年过六旬的普通妇女,30多年来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与恒心,先后帮扶照顾6位孤寡老人的饮食起居,为他们养老送终,让这些老人临终前的生命充满了爱的阳光。
何永梅原是敦煌市郭家堡乡梁家堡村三队农民。一次,她偶然看见队里一位姓刘的五保户在荒草中挖坑作坟,一问才知道,老人得了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在绝望中,他决定就此了却残年。
何永梅听了很难过,把这个情况反映到队里,并请求由她来照顾这位病重的老人。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这位老人幸福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两个春秋。
1996年,何永梅全家进了城。街坊邻居有事就请她帮忙,她成了大家的“长期义工”。1999年7月的一天,原文庙巷党支部书记找到她说:“老何啊,咱社区的孤寡老人孔光熙,最近眼睛瞎了,想麻烦你去照顾……”她当即满口答应。从那天起,她每天骑着三轮车,拉着3个月大的孙子,来回奔波,为老人端尿端屎,洗衣做饭。逢年过节,她带家人给老人拜年、买新衣服。几年后,老人在弥留之际抓着何永梅的手说:“你照顾我五年了,我看不见你,来世报答都没法找你。”
料理完孔光熙老人的丧事之后,何永梅因劳累整整躺了半个月。精力稍有恢复时,她又接下了照顾一对老夫妇的“新任务”。她每天细心地为他们做好饭,并一口一口地喂卢老太吃下。5个月后,李老伯也病倒了。何永梅陪伴他们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送走李、卢二老,社区又请求她服侍病危的达秀兰,送走达老太,何永梅又照顾起了五保户王菊珍。有人问何永梅:“社区那么多人,你为啥不推给别人?”何永梅说:“我没有文化,做不了什么大事,能尽自己的能力做一点好事,我自己觉着活得有意义。”
2006年,何永梅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日报社和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等单位评选为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
A34何利彩 何利彩,女,46岁,中共党员,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教导员。
1999年底,在新疆服刑的象山人沈志林,给何利彩写了一封求助信,信中说因妻子离异,年幼的女儿无人照料,自己不能安心服刑。这本来是一件与何利彩毫不相关的事情,但她考虑到如果不主动对那些家庭生活存在困难的服刑人员伸出援助之手,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害。从此,连续7年时间,何利彩像照顾自己的女儿一样照顾沈志林的女儿,花费了个人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还有无私的母爱。然而,何利彩对这件事情始终保持缄默,从未张扬。一直到2006年6月13日,尚在服刑的沈志林给浙江省委常委、公安厅长王辉忠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他深情地写道:“感谢宁波公安机关培养出了这么好的人民警察!”由此,这件帮困助学、无私奉献的事迹才为世人所知。
像这样无私援助困难群体的事情,在何利彩身上还有很多。家住丹城的原象山县百货公司下岗职工张美光,因意外车祸头部受重伤,生活陷入困境。时任丹城派出所户籍民警的何利彩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常打电话询问张美光的情况,帮助她树立生活的信心。为了帮助张美光治疗伤残,10多年里,何利彩先后资助她7万多元。据统计,这些年来,何利彩曾资助过30多名贫困对象。
几年来,作为基层派出所所长、监察室主任,她曾亲手处理数千封群众来信,接待近万名群众来访,解决群众反映的治安、户口、纠纷等问题,化解了许多隐藏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她总是对周围的同事说:“要做就做彻底,尽量减少重复上访。”由于过去法制观念淡薄,定塘镇新岙村有13个违反计划生育的孩子多年来一直没有户口,这就带来了升学、就业、招工等很多疑难问题。何利彩知道后一边向上级部门反映,一边做乡镇相关部门的工作。在她的多方努力下,这些孩子的户口全部得到落实。
作为一位女民警,何利彩对自己的健康却少有关心。一次行动中,她被不法分子砸伤肘骨后,因连续工作一个月,没有及时治疗,伤势恶化;作为一位母亲,她总是暗自流泪,愧对女儿,在女儿高考前夕,她为了工作10多天没有见过女儿一次面,长期以来,女儿因缺乏照料患上营养不良症。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先后报道了何利彩的事迹。她先后获得了浙江省优秀青年卫士、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部二级英雄模范等光荣称号。
A35何建章何建章,男,22岁,中共党员,黑龙江大学学生。
2004年,何建章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河南省有的农民因在上世纪90年代卖血而感染艾滋病,现在相继死亡,留下一些孤儿。他深受震动,经过仔细思考,决定休学一年,为这些无助的孩子们做点实事。5月29日,他到达河南省商丘市东珍学校,开始了支教工作。刚到学校时,没有床,晚上他把薄薄的褥子一铺,就睡在水泥地上。他非常不适应河南的生活环境,干燥的天气使他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经常流鼻血。然而,艰苦的环境没有挡住何建章炽热的爱心。他积极寻找本校辍学的艾滋孤儿,让他们重返校园,并关心、照顾他们的生活。还有四五个因生活困难到新疆打工的孩子,也在他的帮助下来到了这所学校。他与孩子们吃在一起,睡在一起,给他们家人般的温暖。
何建章在自己热心帮助上学有困难的孩子的同时,也努力寻求社会各方面的资助。他不辞辛劳走访了河南东部的大部分艾滋病高发地区,发现和救助了100多名孩子,并呼吁企业、个人、海外华人和在校大学生提供资助。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知识,以实际行动积极帮助艾滋孤儿,何建章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各大高校和河南焦作大学举办有关艾滋孤儿的图片展和讲座,与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合作宣传防治艾滋病的知识,大力呼唤社会关心支持艾滋孤儿。
何建章复学后,依然尽力帮助那些困难的孩子,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孩子的行列中。哈尔滨郊区的10多个孩子首先得到了他的帮助。第一个孩子是外来工子女,12岁,先天性下肢软骨发育不良。他的父母从安徽到哈尔滨打工,一家人生活很艰苦。何建章多次带着孩子去解放军211医院、儿童医院、黑龙江中医院等医院寻求治疗。2005年6月,何建章在黑龙江大学组建了“东珍活动小组”,义务为哈尔滨市香坊区的贫困儿童和孤儿补课辅导、与哈尔滨市妇联举行“爱心大本营”救助活动、与其他小学举行联谊活动等。何建章还只身走进了漳州农村孤困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33个孩子联系到了学费和生活费资助。
2005年,何建章被黑龙江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命名为第二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被评为2004年龙江十大人物之一。
A36邱娥国 邱娥国,男,61岁,中共党员,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调研员。
邱娥国从警25年来,无论获得怎样高的荣誉,在哪里工作,任什么职务,都始终坚持做到助人为乐。
邱娥国关爱孤寡老人。他有一册孤寡老人帮扶记录本,记着每个孤寡老人的基本情况。他们爱吃什么、爱做什么、需要什么帮助,应有尽有。他奉养了13名孤寡老人,由他送终的就有9个。他奉养的黄糯女老人临终前,面对儿孙却呼喊着一个并没有血缘亲缘关系的人的名字——邱娥国。
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会去长期照顾的孤寡老人家,替老人张罗家务。几年来的大年三十,他都会把73岁的徐银娣等3位孤寡老人接到家里共度除夕夜。
邱娥国热心扶贫济困。在他的《下岗人员情况登记本》里,详细记录了2000年以来他对辖区内下岗职工的普查情况。在他和筷子巷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已有197个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2000年春节,邱娥国一连收到4封一位正在服刑人员的信,说自己因被判无期,家人与他断绝了关系,虽有悔改之意,但却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在他绝望的时候,邱娥国大年初四去探望他,与他促膝谈心,使他重新点燃了新生的希望。
一个两岁时就被父母弃在街头的孩子,到处流浪,邱娥国把他带到派出所里住了一个多月,还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多多”。虽然后来“多多”被叔叔领走,但派出所民警一直把“多多”视如亲生儿子。他们帮“多多”解决户口、生活费等问题。2007年9月“多多”小学毕业后,又帮助“多多”上了中学。邱娥国把国家每月发给他的100元劳模津贴,全部分给了辖区的几位老人和孤儿。
邱娥国一直悉心做好传帮带工作,坚持言传身教。他常说:“当户籍警就要姓"户",要把家家户户连在一起,拴在一起,把百姓当亲人、父母。”在邱娥国的传帮带下,筷子巷派出所工作成绩突出,2007年5月获得国务院授予的“人民满意派出所”荣誉称号。
邱娥国是全国公安战线的重大先进典型,中宣部、公安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邱娥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公安部一级英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第三届当代雷锋、全国敬老爱老金榜奖等100多项荣誉称号,并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他是党的十五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A37张品正 张品正,女,53岁,中共党员,北京通州区北苑街道北苑学校会计。
自打张品正记事起,她就一直管金学珍叫“奶奶”。而金学珍则叫她“丫头”。张品正一家几十年如一日孝敬、照顾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金奶奶的故事,要从50多年前说起。
金学珍是天津人,解放初和老伴从外地迁到北京通县,在张品正的爷爷家租了一间房。两家虽是房东与房客的关系,却相处融洽,亲如一家。张品正记得妈妈最后的一份临时工作,是在离家15里的外贸仓库扛大包。那年冬天特别冷,妈妈实在不想出去打工了。得知情况的金奶奶劝妈妈说:“快过年了,你再坚持坚持,多挣点钱。家里的事有我,你放心!”没想到妈妈不久就赶上政府出台新政策,从临时工转成正式工,全家人为此十分感激金奶奶。
1974年,金学珍的老伴去世后,张品正全家赶去送葬。“你走了,我没儿没女怎么活啊!”金奶奶那撕心裂肺的哭喊令张品正心碎了,她想:“等我有能力了,一定养活金奶奶。”孤身一人、失去经济来源的金学珍老人,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了。张品正经常去帮金奶奶挑水、拾柴。老人72岁那年突患重病,张品正闻讯立即找辆三轮车把她送到医院。
医生诊视后说:“老太太不行了,别住院,回家想吃什么就给她买什么吧。”张品正把金奶奶拉回家,日夜陪护。她怕金奶奶夜间病情变化而自己睡着了不知道,便钻进老人被窝,一会儿听听老人的呼吸,一会儿又摸摸老人的脉搏,几乎整宿未睡。在张品正的精心照料下,金奶奶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老人事后对人说:“我都快死的人了,她却不害怕,还跟我睡一个被窝儿。就是亲生儿女,有几个能这样?”
1981年结婚后,张品正把金奶奶接到了自己家生活,就连他们的老邻居也不知道金学珍不是张品正的亲奶奶。金奶奶年轻时脚长冻疮落下了病根儿。前些年,她的脚不是长冻疮就是被冻出水疱。每到冬季,张品正就天天烧热水给老人烫脚、抹冻疮膏。
日子长了,她还学会了修脚、剪指甲、按摩足底穴位。金奶奶年纪越来越大,生活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听力逐渐丧失,视力也越来越模糊。为防止金奶奶跌倒,张品正就在屋里多放几把小椅子,方便老人扶行。每晚离开之前,她都要撕好手纸,拉过灯绳压在老人枕边,还把棉拖鞋放在床边桌上,让老人伸手就能摸到。
张品正无私照顾老人的行动,感染了周围的居民百姓,经常有区里、市里的素不相识的人打来电话问候老人。张品正的事迹被首都各大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更多的人向她学习。张品正先后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首都十大公德人物。
A38 林强 林强,男,53岁,中共党员,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987年,林强从部队转业到四川省教育厅。20年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2005年3月至今,先后9次徒步翻越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冒着可能摔下山崖的危险,深入到大凉山深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多次给村民们送去衣物、大米等生活用品,真心实意帮助群众。在他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当地拓宽了险峻的山路,告别了没有电的历史。
林强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多次捐资捐物,倾注心血帮助村民解决生活困难。他捐资7万多元,帮助村里办起第一所希望小学——林川小学,主动担任了林川小学名誉校长,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林爸爸”。
他跑遍了甘孜、阿坝、凉山、巴中等高原山区和革命老区,先后深入300多所农村学校了解情况,拍摄了大量的农村学校教育专题照片,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帮助70多所乡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被群众誉为好党员、好干部。
2006年起,林强在全省做过多场巡回报告,省内主要媒体做过跟踪宣传报道。2007年,林强被中共四川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A39林秀贞林秀贞,女,61岁,中共党员,河北省枣强县南臣赞村农民。
30多年来,林秀贞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救危济困,被人们称为“好人林秀贞”。她义务赡养本村和邻村的6位散居孤寡老人,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其中一位已在林秀贞家生活了26年。老人常说,自己生活得比有儿有女的还要幸福。
1998年1月,林秀贞到合肥洽谈业务,在火车站候车时遇到一名弃婴。婴儿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小儿痴呆症而被遗弃。林秀贞把婴儿抱回了家,花了8000余元给他治病。她把孩子看得跟亲生儿子一样亲,正式办理了领养手续,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1992年以来,林秀贞先后出资4万余元,资助本村和邻村的14名贫困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圆了他们的求学梦。1992年她一次就为邻村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捐资5500元。2007年她又为一位父亲刚刚去世、母亲身患癌症的辍学女生捐助了6000元,帮她完成了学业。
这些年来,林秀贞办起了玻璃钢厂、橡胶加工厂,又创立了河北省枣强县宏达防腐工程公司,生意做大了,日子过好了。富起来的林秀贞不忘乡亲,她无偿为残疾人提供玻璃钢、橡胶技术培训。
自1998年起,林秀贞在自家小厂里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就业,使他们不靠天、不靠地,用双手支撑起自己的生活。为方便这些残疾职工生活,林秀贞还专门请了一名炊事员,免费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送开水、搞服务。这些残疾职工在林秀贞的小厂里工作得舒心,生活也有了劲头。有位残疾职工的父母都已过世,林秀贞自己掏了4000多元,为他张罗成亲办喜事,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林秀贞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自1987年以来,先后为乡、村各项公益事业累计捐资3.91万元。
2005年以来,林秀贞先后被授予2005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6年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A40者连成 者连成,男,23岁,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二中教师。
为了圆800多名小学生的“英语梦”,者连成放弃了在外地找到的工作,成为一名西部志愿者。起初,他被分配到镇北堡镇华西中学工作。当听说镇北堡镇最偏僻的两所小学由于没有英语老师,一直没有开英语课时,他就主动要求将自己调整到了那里。
为顺利开设英语课,者连成一方面帮助学生借教材,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教学画图”,并请母校帮忙复制了400多套英语磁带。两年时间,他往返于这两所农村学校的路程加起来有4000多公里,吃掉的方便面有1000多袋。在他耐心细致的教导下,良渠小学和同庄小学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较快。在2005年宁夏“夷恒杯”英语比赛中,1名学生荣获全区第三名,4名学生获得鼓励奖。
者连成给自己确定的工作目标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有学生缴不起学杂费,他就帮忙垫付;有学生逃学,他就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有学生学习成绩差,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为学生做家教。同庄小学一名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辍学,前往银川打工。者连成寻找了4天,走遍了银川市的大街小巷,终于在一家小餐馆找到了她,并帮她缴了学杂费,帮助她重返校园。
他还多方协调,为良渠小学和同庄小学筹集了35台计算机,担当起了计算机教学任务。他的教学任务每周达到27节课,是其他老师的两到三倍。
2007年3月的一天晚上,大风卷着黄沙。者连成正在写教案,一名学生敲开他的宿舍门,哭着说,“老师,我弟弟发烧了,我父母不在。”他马上赶到学生家,用摩托车把学生的弟弟送到卫生院。医生测完体温说:“如果再来迟的话,孩子会有生命危险。”
者连成2006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宁夏第四届青年五四奖章。
A41 罗玮罗玮,女,20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元市老幼托管中心主任。
2005年,罗玮从媒体上得知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硬化晚期,无钱医治,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
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和手术是否会成功、术后是否会留下后遗症、日后身体健康是否会受到影响,毅然为廖红霞无偿捐献了55%的肝脏。罗玮在手术前写下遗书:“明天手术,如果手术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有用的器官……”手术成功了,与罗玮素昧平生的廖红霞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罗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
罗玮的义举引起广泛关注。她在身体基本康复后,又与有关方面发起募捐,用连同住院期间社会各界捐赠余额3万多元现金,在广元市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照料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辅导“留守学生”学习。
2007年以来,她将自家房屋补偿款8万余元作为投入,先后在广元市苍溪县龙山镇大牟村、双河乡分别建起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
罗玮曾获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十大杰出女性称号。她为挽救陌生人生命捐献肝脏的义举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