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弃女孩到研究生--贵阳市儿童福利院孤儿张招弟的故事 新华网贵阳9月2日电(记者 张月琳)过几天开学后,24岁的张招弟将正式成为贵阳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一名在读硕士。这个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的女孩说自己是幸运的,“没有政府和社会的关爱,我不会有今天。
”
张招弟3岁时被父母遗弃,好心人发现她后送到贵阳市儿童福利院。当时儿童福利院的环境和设施比较差。“一个大房间里放满高低床,每个房间住20个人。有时候没有床位,几个小孩子还要挤着睡。”在张招弟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所有孩子必须自己洗衣服,她因为年纪小,常常急得大哭。“那时候福利院孩子多老师少,顾不过来。”
尽管物质生活匮乏,但张招弟认为那是一段苦中有乐的童年,“很多小孩子一起玩耍、郊游非常开心。”
到了上学的年纪,爱玩的张招弟才意识到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她去探索,“我喜欢数学,觉得有意思。”在接受正规教育的同时,她开始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集体。有一次,身为班级劳动委员的张招弟安排清扫任务,几个同学冲着她说:“你是孤儿,有什么权力来管我们?”她气得跑回福利院大哭了一场。
十三四岁那个年纪,同学不太懂事,张招弟也很自卑。福利院的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们像家人一样陪在张招弟身旁和她聊天谈心,“既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就要更加努力。孩子,记住你不比别人差。”在福利院老师的劝导、鼓励下,张招弟学着调整自己的心态,逐渐变得乐观开朗,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有一年端午节,张招弟在书包里发现同学给她装了好几个粽子。
张招弟在慢慢成长,儿童福利院也在悄然变化。“我读初中时,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不洗衣服了,因为福利院有了生活老师,老师会帮着洗。”张招弟笑着说,福利院的伙食也越来越好,孩子们都很享福。
从小学到初中的9年义务教育,张招弟从来没有为学费书本费操过心,因为福利院和学校总会协商解决。但是中考时,张招弟的分数与她报考的重点高中录取线差了几分,要读就必须花高价。学校不肯降低收费,福利院也拿不出这笔钱。当张招弟无奈地准备放弃时,一位素不相识的阿姨得知此事后为她交了学费。“很感谢这个阿姨,我读了3年书,她帮我交了3年学费。”张招弟说:“社会上有好多人和这个阿姨一样,与我们非亲非故,但是一直在关心我们。”
让张招弟感到幸运的不仅是遇到好心人,还有政府给予这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多的关心和支持。“我2001年参加高考,高考一结束福利院老师就拿出一份文件给我看。”那是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转发民政部等十一个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对被高等学校录取的孤儿,要免收学费、住宿费。”
“高兴啊,读大学就没什么经济负担了!”
张招弟轻松地开始她的大学生活时,贵阳市儿童福利院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新的儿童村在环境优美的贵阳市郊建成,面积两万多平方米。“那里有计算机房、舞蹈室、儿童游乐场。”已经离开福利院的张招弟非常羡慕,“5个孩子住一间,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大学的学生公寓没什么区别。”
2006年大学毕业后,张招弟一边打工一边坚持学习,终于在一年后考上贵阳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硕士研究生。为了鼓励全省第一个考取研究生的福利院孤儿,贵州省慈善总会不久前捐助张招弟1万元学费。
“虽然失去了家庭的爱,但我拥有了社会更多的爱。”张招弟自信地说:“我相信未来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