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匡迪院士 余萍摄 |
徐匡迪院士在宁畅谈中国式“科技生活”
大城市的路上跑的是“氢燃料电动车”,人们喝过啤酒就会主动拿酒瓶去换酒,深海里的动植物竟然可以治癌症……看来,科技和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真会比自然资源带来的更重要!在昨天上午召开的第七次江苏科技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和在场的专家、学者以及普通市民畅谈了一番充满环保理念和创新精神的中国式“科技生活”。
1000到3000美元要靠科教
座谈会上,徐匡迪院士分析说,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阶段,经历这一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以及欧洲的芬兰、爱尔兰这些后起之秀,他们的经济由于科技、教育的支持,成功地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初级服务型向高科技转移,所以经济就持续发展。
“氢电动车”将成交通工具
谈到未来能源问题,徐匡迪院士将环保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他指出,21世纪中,开发清洁、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是人类必然的选择。如果核聚变能够作为能源来利用,受控和热核聚变就有可能商业化。同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都是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目前由于能量密度比较小、资源比较分散,技术还有待与完善,开发利用成本高,所以主要用于海岛、沙漠、比较分散居住的地方。“从长远来看,从兼顾能源和环保来看,制氢技术、燃料电池和储氢技术的进步,可能在城市里面特别是在大城市里面,以氢为燃料的电动车将成为未来的绿色交通工具。”
市民“瓶换酒”变的是观念
徐匡迪院士分析说,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固体废弃物很严重。据其介绍,我国在2003年大概有1.5亿吨的垃圾固体废弃物,而且年增长是7%到10%,处理率远远达不到要求,现在靠填埋的方法,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从工程技术上讲叫做减量化,还有就是再利用,比如塑料瓶子、玻璃瓶子、废纸,再利用、再循环和再制造。那时候,人们又会用酒瓶换酒了,因为这是环保行为。”
用深海动植物来治病
“生物科技是未来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徐匡迪院士告诉大家,首先生物技术在医药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60%左右的生物技术成果用于医药,美国从1982年开始有工程中的胰岛素,现在的销售已经超过200亿美元。天空和海洋技术就不介绍了,神六圆满成功,下一步就是要多个人的上天,在天空会有一个工作站。海洋开发是未来人类共同的任务,地球70%的面积为海水所覆盖,特别是深海里面的动植物受人类文明发展影响比较小,所以特别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在控制炎症、癌症、防治心脏病、血管老化等方面都很重要。 本报记者 王 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