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闵福德教授在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
9月,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还处在乍暖还寒的早春,首都堪培拉的市政人员已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每年一度的花节做准备。春风沐浴之中,记者来到风景如画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园,在亚洲研究学院幽静的小楼二层敲开了闵福德教授办公室的门。环绕在四壁书卷里,嗅着扑鼻的墨香,记者开始了对这位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的采访。
或许闵教授的名字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有些陌生,但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介绍给西方世界的,正是记者面前这位睿智而随和的学者。
虽然平静的生活被记者的不期而至打破,但中文教学与文化交流这个话题还是勾起了闵教授的谈兴。他建议记者到澳大的校园里走一走,就知道有多少中国留学生在此求学。当然,这种交流绝非是单向的,闵教授目前开设的中国文学和翻译课也吸引了众多澳大利亚的学生。
谈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对澳大利亚进行的国事访问,闵教授更愿意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其影响。站在与中澳两国都有密切联系的“旁观者”角度,他认为,当今世界国与国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政治和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已愈发显示其重要性。闵教授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澳两国的领导人互访,都非常强调强化双方的科技、文化和教育合作,这正是一种着眼长久友好关系的决策。“你在我办公室外面的布告栏中看到了吧?9月又有一批上海的学生要来到澳大交流访问!”闵教授眼中露出期许的光彩。
采访结束时,闵教授解释了自己中文姓氏的含义,“闵”字的形意即“用文学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记者不由想到,胡主席此次访澳,不就是用建立“和谐世界”的诚意打开一扇通向中澳互利共赢的大门吗?几天来,在对中国驻澳大使章均赛、澳外交部北亚司司长白德、澳中理事会前主席哈里斯、堪培拉华联社会长颜种旺等各界人士的采访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中澳政治关系的稳定性和经济合作的互补性,看好即将成为澳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的发展前景,更看好中澳合作对维护亚太地区长久和平稳定的积极作用。华文《澳大利亚时报》在日前的社论中表示,“我们热切期待、热烈欢迎胡主席的来访。”
从这个角度讲,当堪培拉市民即将迎来盛大的花节时,中澳关系也会步入繁花似锦的又一个春天。
本报特派记者 卢山 覃远东 夏晓阳
(本报堪培拉9月2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