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网网友就本报理论版一些文章所提出的话题和观点发表了看法,现刊登如下。
关于《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这“三过”问题为什么长期存在?用科学发展观来诊断,究竟犯了什么病?病根是什么?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部分物价特别是猪肉价格持续上涨问题,应放到改善民生与推进市场建设的高度统筹解决,万万不可大意。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这一矛盾日益凸显,资源环境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制约因素。正确认识、全面分析、冷静对待并促进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直接关系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IP: 61.187.107.)
关于《普洱茶、郁金香与经济泡沫》
从“郁金香泡沫”到“普洱茶泡沫”,翻开一部经济发展史,类似的投机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泡沫最终都会破灭,但为什么类似的泡沫又总是会不断出现?为什么经济人都不理性了呢?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某一交易品种进行博傻而不是选择另一种呢?其实,供求关系是分析经济现象的一把钥匙,在类似普洱茶的泡沫形成之前,总有一个由供求矛盾引起的价值重估过程,这个重估的过程是理性的。但市场又时常会矫枉过正,这种重估往往会被过分炒作,最后形成泡沫。这种矫枉过正的过程需要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解释。如果专家能就这些问题再作一些深入浅出的分析,相信会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IP:219.142.238.)
关于《“潜绩”更显好作风》
不追求轰动效应,而默默地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发展打基础、谋长远,这种注重“潜绩”的领导干部必定有优良的作风。要想使这种注重“潜绩”的领导干部更多地涌现出来,我觉得需要在政绩考核和用人导向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在政绩考核上,就是不能让“潜绩”永远潜伏着,而应通过各种考评方法使领导干部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成绩显现出来,成为“显绩”。在用人导向上,就是不能亏待这种埋头苦干的领导干部。
(IP:202.99.23.)
“潜绩”的确更显好作风,因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不完全是由那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引起轰动效应的“显绩”构成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琐事同样是构成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有些大事,也往往是从小事发展而来的,总有一个酝酿、筹备、起步、成长、积累、壮大的过程;把每一阶段分开来看,不一定都是大事。因此,小事、琐事不可忽视。诚然,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提倡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但是,捡了西瓜漏了芝麻、顾了这边忘了那边,就会使工作失去完整性。况且,有些小事、琐事往往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老百姓的感触最直接、反应最敏感。这些“潜绩”,无形中就构成了老百姓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尺度。所谓“细节出口碑”,从这里也可以找到出处。
(IP:222.1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