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贵州省贵阳市75家星级宾馆和旅游饭店的14000多个床位日日爆满,许多散客一房难求。人们喜叹:贵阳打造的“避暑经济”到来了!
今年1到7月,贵阳已接待海内外游客137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8亿多元,同比均增长40%以上。
旅游业已占全市经济的1/3。
“冬天去海南,夏季到贵阳”,经过多年努力,贵阳利用有利气候确立了一个新的经济点。
贵阳曾经是全国3个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贵阳饱受烟尘之苦有其特殊原因。贵阳多煤,居民生活、工厂锅炉历来敞开烧煤;贵阳又是个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废气尘埃不易散出。
10年间,贵阳投巨资将水泥厂等10多家污染大户搬出市区,关掉一批高污染小企业;严令400多家企业限期改造,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取缔2万多个街头燃煤炉灶,改用清洁燃料。
《贵阳市燃煤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充分肯定,并因此得到日本10多亿元人民币贷款,治污工程正加紧进行。
2002年5月,贵阳被确定为我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探索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近几年,贵阳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均在340天以上,优良率达90%以上。贵阳的天蓝了,云白了。
用3年时间让贵阳的母亲河——南明河变清,是贵阳“环境立市”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0年,贵阳市总投资超过30亿元的44个环境整治项目上马,沿河207家企业污水达标排放或依法关闭。
3年后,南明河实现了“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2004年,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贵阳市于上世纪50年代建起的一条宽数公里、长70余公里的环城林带,像一条翡翠项链把贵阳市环绕起来。2000年,贵阳又立下建设“森林之城”的新目标:用5年时间,再建一条宽5至13公里、长304公里的第二环城林带。
贵阳采用政府引导、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吸引了70多家企业参与。目前,8.8万公顷的二环林带已成为贵阳又一条绿色风光带。
贵阳,已使盛夏的华南人感到诱人的凉意。近年来,保利集团等一批知名房地产企业入驻贵阳,大规模开发楼盘。目前贵阳51%的商品房被省内外周边城市的消费者购买。
良好的环境日益展示出贵阳“宜居、宜业”的特色。去年贵阳引进投资总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106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4家。
面对越来越高的旅游热潮,贵阳市悉心打造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本着尊重历史原貌、民族风情,修缮整理历史遗迹、古城镇和民族村寨,开展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全市直接、间接的旅游从业人员已近15万人。
“优美的自然山水,多彩的民族风情,舒适的人居环境构成的现代旅游业,是贵阳发展的一个新引擎,它牵引贵阳的社会、经济、环境将更加协调地发展。”贵阳市市长袁周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