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沈阳9月4日电 (记者何勇)8月29日晚,在辽宁大剧院,由沈阳艺术团最新排演的大型舞蹈诗画——《满风神韵》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如今,沈阳天天有演出,晚晚有戏看,25家500座以上的演出场所平均上座率75%以上。
演出市场由沉寂到繁荣,印证了沈阳市文化体制综合改革的成功。沈阳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占春介绍说,自2003年6月沈阳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以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革走向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重塑市场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沈阳通过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革,将一批文化“单位”转变为文化“企业”。目前,全市10个应转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全部实行了“事转企”改革,市新华书店、市电影公司、出版社和杂技团已全部撤销事业编制,完成工商注册,整体转为企业。其余6家单位的改革预计今年国庆节前完成。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是改革的难点。经测算,转企单位应支付改革成本1.4亿元,沈阳通过“四个一点”:“企业承担一点、财政支持一点、资产变现一点、分期偿还一点”,实现了全额支付。对人员分流,沈阳采取“六个一批”:“优秀人才保护一批、符合政策的退一批、置换身份的优惠一批、年轻有为的聘用一批、因公致残的照顾一批、退岗想干事的再就业一批”,稳妥地安置了人员。对转制企业,沈阳“扶上马,送一程”,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免征5年所得税,对精品剧目给予资金支持。
沈阳近几年来投入近50亿元,新建、改造大型文化设施、文化场所45个,改扩建文化活动站(室)200多个。沈阳还积极组织群众文化娱乐团体开展活动。目前,全市700多家协会组织的演出全年达2万多场次。2006年,沈阳演出业产值由改革前的1.4亿元增加到2.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