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投入超百亿改善社保和就业 同比增68.3%
大河网讯 (记者 王映)财政支出切实向民生倾斜,让百姓共享财政增收的实惠,成为今年以来我省财政支出的显著特点。
来自省财政厅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4%;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了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全省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达到127.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3%。
安阳的下岗职工刘仁安便是受益者之一。他用财政贴息的4万元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目前,企业的销售收入已达数十万元,还先后安置了6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据了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省财政部门从四个方面加大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就业再就业。将就业补助资金与市县财政投入增幅和工作实绩挂钩,调动市县投入积极性。按市县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额的10%和回收额的2%补助市县贷款担保基金,对小额担保贷款给予贴息7000万元,调动贷款积极性。截至目前,全省累计落实担保基金5.4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6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在全国率先按项目管理就业资金,要求市县及早编制就业资金支出预算并细化到具体项目,报省财政审核后实施。今年1至7月,累计落实财政就业资金10.95亿元,促进了33.4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7万失业人员自主创业、35万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能力。继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在2005年、2006年累计月人均提高179元的基础上,今年再增加110元,并切实向技术职称高、退休早的人员倾斜。加强省级调控,从省级养老基金中调剂3.4亿元,帮助开封等市解决发放困难。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做实比例由2006年的3%提高到4%。今年1至7月,全省各级财政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资金25.85亿元,确保19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支持缓解“看病难”问题。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覆盖面,建立联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监管机制,确保财政补助资金足额到位,资金使用安全有效。截至7月底,财政补助资金25.34亿元已足额落实到位,开展新农合县(市、区)由上年的65个扩大到143个,参合农民达到6102万人,参合率86.95%,1843万人次享受补偿12.73亿元。支持启动城镇非从业居民医疗保险,郑州、洛阳、南阳已被列入国家试点,中央和省财政将按参保人员人均3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市县财政配套资金也已准备就绪。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截至7月底,全省累计筹措医疗救助资金1.85亿元,比去年全年多0.26亿元,累计资助农村低保、五保对象等142万人参加新农合,对医疗费用超过报销封顶线的城乡困难群众156万人次给予二次补偿。
完善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构筑最低生活保障网络。确保城市低保对象基本生活。从7月起,针对物价上涨的影响,为城市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10元的物价补贴。从8月起,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将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5元。截至7月底,全省财政落实城市居民低保资金12.83亿元,137万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支持农村低保提标扩面,落实农村低保补助资金9.19亿元,从1月起,将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标准由20元提高到30元,其中省财政补助标准由月人均12元提高到18元,并对黄淮四市人均再补助4元;从7月起,将低保对象由2006年底的200万人增加到256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比例达到3.3%。完善五保供养机制,今年1至7月,各级财政累计落实五保供养资金5.11亿元,确保全省48万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省财政下达敬老院建设资金1亿元,支持全省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