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9月5日电(毛林涛)夜幕降临,由青砖、石雕、彩绘、木雕等极富地域特色的元素装饰的明清古建筑显得有点幽暗,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拿着相机、DV穿过街道,另一些人则坐在街旁的酒吧、饭店外喝着小酒,显得悠闲自在。
这是3日山西平遥古城南大街的一幕。
“虽然现在是旅游的淡季,但来的游客还是不少,尤其是外国游客。”在南大街与城隍庙街交叉路口开了一漆器专卖店的老板闫瑞瑞介绍说。
闻名中外的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迄今已有2700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级城市,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县政府网站介绍:“古城共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是完整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中轴明显,布局左右对称,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
今年25岁的闫瑞瑞从小就没怎么离开过古城,与现在的自信与自豪相比,“小时候觉得自己住的城市怎么这么破、这么旧,而且人也很穷,每次在电视里看到相邻的祁县、太谷县的经济都远胜于平遥时心里就感到丧气。”从没出过远门的她一次去看望家住临汾市的姨妈,当时就觉得“临汾怎么这么漂亮,都不想回平遥了”。
闫瑞瑞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古城里的电线杆横七竖八,人们都习惯用砖灰来粉刷墙壁,那种白底蓝字的宣传标语也满街都是,整个城市显得又脏又乱。
改变发生在1997年前后,当时平遥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大了对古城建筑的修葺与保护力度,道路得到翻修,一些不合理的建筑与公共设施被拆除,一个新的古城焕发出新的气息,1997年平遥被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家住火神庙街3号的渠永祥现年73岁,她觉得平遥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路修好了,城内哪里都可以去,以前家离北大街虽只有百米远的距离,可路太烂,一下雨泥浆能把鞋子淹没,人都不敢出门。
变化的不仅仅是古城的外表,古城的人也开始发生变化。当地人闫可平1993年退伍后在家待了不到一个月,就为生计而在太原、广州等地奔波,1998年回到古城做起了小买卖,后来看着游客越来越多,就在主要景点城隍庙前开了一个小饭店,“如今生意还可以”。
家住照壁南街的刘爱玲自从县百货大楼下岗后就一直赋闲在家,看着城里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她也打起了游客的主意,将自家小院的房屋重新装修用来接待客人,而丈夫也不再去城外的小工厂做事,买了电瓶车做接送旅客的业务,顺便也可以给自己的家庭旅馆拉拉生意。
润泽苑客栈的老板王润华兄妹则投入了大本钱,将自家祖传的王家大院重新装修一新,花了二三十万元,建成一个还算不错的宾馆。虽然是淡季,“入住率还是达到了七成以上”。问及何以敢做这么大的投资时,王润华表示:“对平遥的旅游业充满信心,这个投资肯定是不会亏的。另外,在修葺的过程中又使祖屋得到了维护,保护了祖先流传下来的家业,何乐而不为呢?”
王润华说:“现在平遥具有了世界知名度,我的院子里经常同时住着好几个国家的游客,到过年的时候更有许多人来这里租间小屋过年,热闹非凡。”
闫瑞瑞1998年去北京的时候向人介绍自己来自平遥时,很少人知道这个城市在哪,这让她“很郁闷”,“现在不一样了,不仅是中国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平遥了。”闫瑞瑞得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