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贫民窟”代名词
中国人大批移民海外是在19世纪中叶,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开始的。这些移民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沿海,他们飘洋过海,在北美、澳大利亚、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安下了家。他们大多是以做劳工维生,所用的语言主要是粤语或闽南话。
在最初的艰难岁月里,华人聚居的地方被当地居民看作是贫民窟,他们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习俗,因此被称作是“不愿接受同化的外国人”,在所在国也备受排挤。
但是随着华人力量和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华商会的纷纷建立和教育的发展,华人社区摆脱了原有的贫民窟形象,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今天,许多新老唐人街都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商贸旅游中心,有一些甚至成为多元文化的中心。
随“中国热”增添魅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引力使得西方社会不断掀起一阵阵的“中国热”。
以纽约唐人街为例:纽约有华人近30万,有一半人都不说英文。但是这好像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反而是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开始让孩子从幼儿园就学中文,或者是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双语学校,希望孩子更有竞争力。
吉姆·罗杰就是其中一例,他说:“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够说流利的中文,并会用中文思考。”他4岁的小女儿哈皮有专门的中国保姆照顾。
家境没有那么富裕的孩子也可以在纽约唐人街的双语学校里学习,那里有不少美国小孩儿。7岁的林赛和中国小朋友一样,上午说英文,下午说汉语普通话,她的中文丝毫不逊色。这所双语学校是公立学校,不收学费,从9年前开始招收非华人儿童。
即将走进德国社会
目前,德国也即将改变没有唐人街的状况。
近10年来,在德华人迅速增加,华人工商界的影响力也在上升,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唐人街始终没有形成,这无疑是一大遗憾。现在这一状况终于要改观了。科隆市于2005年就开始在“黄金地段”多伊茨区筹建一座“新中国城”,落成后将集餐饮、宾馆、医疗、文化、商贸、旅游为一体,凸显中国文化,结合传统和现代。
此外,今年5月,勃兰登堡州的小城奥拉宁堡市议会也通过了建立一座大型中国城的投资计划,预计投资额将达到5亿欧元。规划的场地原先是一座废弃的飞机场,距柏林只有半小时车程,中国城将于2008年秋天开工,到2010年前后这里将建成一座原汁原味的唐人街。政府也是希望能借此拉动旅游,增加小城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