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陈 燮摄
“初秋是大熊猫繁殖研究的好时节,眼下我们正在做大熊猫生殖生理研究的新课题,力争尽快揭示它们的妊娠机理。”国家林业局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说。
今年,研究中心的大熊猫人工繁殖场生产8胎13仔,创历史新高。迄今,该中心已连续6年育幼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大熊猫受孕、产仔只数和幼仔成活率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在卧龙这个大山深谷,张和民已经工作了24个春秋,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都献给了“国宝”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事业。
1983年8月,刚从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的张和民,来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投入到为抢救大熊猫组织的野外调研工作。在卧龙保护区,张和民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派来的专家一起,从事野生大熊猫的生态、行为、种群动态、主食竹类等多项研究工作。为了追寻大熊猫的踪迹,他和同事们每天要在保护区内的沟壑丛林中奔波30公里路程。
经过近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工作,张和民和同事们终于掌握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并完成了大熊猫主食竹类的研究项目。
大熊猫繁殖难,在人工圈养条件下的繁殖就更难。在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的历史上,发情难、交配受孕难、产仔成活难已成为三大世界级难题。
张和民主动承担了国家林业部门下达的“1991年度至1994年度卧龙大熊猫繁殖攻关”计划,并成为该课题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们为大熊猫营造野生环境、让它们交流沟通,科学配制食物、实现餐制多样化,同时改进人工授精技术和人工育幼方法。4年间,研究中心成功繁殖大熊猫6胎8仔,成活6只,打破了大熊猫全人工哺育的世界纪录。
随后,张和民又在实践中引入了“大熊猫生态育幼”观念,对老式育幼箱作了大胆而科学的改进,提高了幼仔免疫力,终于在1998年攻克了大熊猫繁殖三大世界难题,使所有出生的大熊猫几乎都能成活。仅2000年,研究中心就成功繁殖大熊猫8胎12仔,成活11只,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奇迹。
张和民还先后主持了“大熊猫人工树巢研究”、“大熊猫毛发及尿液中生殖激素研究”等20余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独著或合著出版了《大熊猫人工育幼研究》等4部专著,其学术成果被国内外广泛采纳和应用。
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的张和民说:“我作为基层的科技代表当选,非常高兴,深受鼓舞。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使命更加光荣。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把"国宝"大熊猫的科研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在保护和繁育方面不断取得国际性的新成果,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的厚爱与重托。”
简历:张和民,46岁,国家林业局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推动林业科技进步重要贡献奖,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