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在国外,使馆就是家” ——访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领事徐忠鑫 新华网基辅9月9日电 (记者陈畅)“中国外交"民本时代"并非刚刚起步,早在几年前领事工作就已经开始倡导并实践这一承诺。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正式挂牌和新版《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出台,是肯定这一趋势的标志性事件,”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领事徐忠鑫对新华社记者说。
徐忠鑫介绍说:“近年来,随着海外华侨华人数量的增多,领事保护案件数量也在逐年上升。驻外使馆代表政府,更是海外华侨华人共同的家,出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到使馆寻求帮助。作为领事,在法律范围内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服务,不仅是一种职业要求,还包含了一份亲情。”
他动情地回忆起一个中国小伙子在走失的情况下,凭着在纸上画的一面五星红旗,向当地居民辗转打听,徒步跨越森林、草地,走到乌克兰首都基辅,最终找到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求助的情景。“在国外,使馆就是家,”他说。
徐忠鑫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这些年来一直非常重视领事保护,在国外发生重大事件时,首先关注的是当地华侨华人的安危和他们的需求。”
他说,为了与当地华侨华人保持联系并提供帮助,中国驻乌克兰使馆在互联网上公布了领事报案电话,以及国内和乌克兰有关部门最新出台的相关法规,其中还包括新版“指南”。使馆领事部向前来办案的华侨华人发放新版“指南”,受到当地侨界的欢迎。
谈到乌克兰当地的领事保护工作,徐忠鑫说,随着近年来乌克兰的经济发展和中乌两国各领域交流不断加强,到乌经商、留学的中国公民日益增多,领事保护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大。除了传统上的移民、突发事故、刑侦等领域,经济和劳资纠纷案件数量也有增长趋势。
徐忠鑫坦言,领事工作任务繁重,半夜接到紧急电话是家常便饭,随时准备出动。他们经常与驻在国有关机构进行沟通、解释,尽可能为同胞争取权益。“经常光顾的地方是警察局、飞机场、医院、法院,甚至去过太平间、火葬场,那都是因为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他感慨地说。
关于新版“指南”对领事保护工作的指导作用,徐忠鑫说,“指南”对领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事领事工作的外交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通晓中国和驻在国的法律规定,乃至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有理、有利地在法律范围维护华侨华人的正当权益。
徐忠鑫认为,“指南”明确界定了使馆领事保护工作的范围,指出领事能帮助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尤其是不能办理超越当地法规允许的事情。这看似生硬的条款实际上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精神,增加了工作透明度,能够加深受困华侨华人与领事之间的理解,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领事工作中,只有双方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使使馆真正成为所有海外华侨华人共同的和谐家园,”徐忠鑫说。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