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有,在左云县、在大同市、在山西省乃至全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系统都享有盛名。缘于他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带领师生白手起家、实业兴学,从山沟里的破庙小学起步,建成了如今现代化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9月2日至4日,记者随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教师节慰问团来到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访这面“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旗帜”。校园里,楼舍栉比、林荫成行,教学楼、办公楼绿树掩映,两楼之间的操场宽广清静。
在学校的校长室里,72岁的马校长热情接待了记者。
“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党和国家却给了我们很高的荣誉与鼓励,这一直是鞭策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和以往一样,憨直的马校长一番肺腹之言,只是浓重的山西口音有些难懂。校长室里外两间,外间开会、议事、找人谈话;里间读书、看报、写文章,俨然就是书房。原来马校长以及一些教职员工就住在学校的宿舍区,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床后,就到校园内外散步。学校的领导们都有早起散步的习惯,边散步边谈工作。
里间南窗敞开着,阳光照入,满室生辉。靠西墙的写字桌上,书籍、资料摆放整齐。门后放一张床,有时累了就小憩一会儿。东面两个书柜里放着校长常读常用的书籍:《史记》、《资治通鉴》以及《职校方略》、《职校聚珍》、《学校新领导力与教育智慧书系》等和一些工具书、教材。书柜之间的墙上,悬挂着前来慰问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苏士澍的书法作品,这是记者有感于马校长带领师生创造的奇迹而作的一首七绝:
马志从来千里行,文华岂止在都城。
有才更重栽桃李,好把穷沟变富荣。
看着老校长“身体尚好、思想不老、精神不倒”,记者不禁问将来的打算。马校长哈哈一笑:“我准备今年底把校长的担子交给年轻人了。他们比我能干。有各级领导的支持,我要在有生之年再建一所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科学技术学校,让平民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还要自筹资金拍一个电视剧,把我们创业史、各级领导的德政搬上屏幕……”老校长要说的,就是他要做的。
马文有1936年6月出生于山西省怀仁县马庄村。1962年9月至今在山西省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任教师、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从事思想品德学科和实业兴学、育人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1962年从教以来,带领师生挖山、平地、烧砖、制瓦,在千亩荒山上建起了农村综合技术学校。先后创办了8个股份制企业,实现了办学经费自给,不仅坚持低收费,还主动动员贫困家庭子女来免费上学。如今,左云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已成为当地农村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截止目前,该校已累计培训各类人才2.5万多人,固定资产达2亿多元。
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当选中共山西省第六、七届党代表和中共山西省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央电视台、山西省委组织部、国家教委分别以其为原型拍摄了《先锋颂》、《无悔人生》、《脊梁》电视剧。
著有《真言实语》、《时代·教育·人才》、《教育改革是篇大文章》、《百年树人 教育神圣》、《两代创业人的心声》、《与时俱进固本创新》、《人·事·观》、《扎根山老区实业兴学精诚育人半个世纪——告别了一个教育穷的时代翻过一页穷教育的历史》等。
本报记者 潘衍习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