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语学生艺术团成员在表演
2007年4月9日,伊斯兰堡,由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孔子学院正式开班,这是巴基斯坦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校长出席了开班仪式。此举是北京语言大学在汉语国际推广的道路上向前迈进的又一步。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北语记录了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足迹,也见证了中国对外政策逐步走向开放的历程。
培养中外友好的使者
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翻开了中国与非洲各国友好往来的新篇章。随后几年,中非之间的交流活动迅猛发展,许多非洲国家要求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1962年6月,教育部决定创办一所专门从事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的大学,定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创办的第一年,该校即招收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99名留学生,其中包括喀麦隆、索马里、乌干达和桑给巴尔等非洲国家的11名留学生。196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将这所学校的名字改为“北京语言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建校40多年来,北语共为非洲46个国家培养了4142名留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国后都在政治、外交、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中非友好交往的使者。
1973年,中国恢复了和部分西方国家的文化交往,一位名叫白乐桑的法国青年获得前往中国学习的机会。他来到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汉语,两年后学成回国从事汉语教学。1987年他创办了法国汉语教师协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199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教育部兼职汉语总督学;2006年3月他被法国政府任命为首位汉语总督学,负责法国12000名学汉语的中学生的授课和考核。他说,他的目标就是要把汉语纳入欧洲外语等级参照体系。
1992年中国和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年后,韩国就超过日本成为在北京语言大学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随着中韩关系的日益紧密,在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的韩国留学生人数更是每年保持在近4000人次的数量上。
以学科建设引领发展
许多来华留学生都说,北京语言大学是他们在中国的家,是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使他们学会了汉语,爱上了中国。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曾说:“学校发展不能长胖就长高,一所健康发展的大学应该是身材适中,我们要使北语成为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国际型高水平大学”。据了解,北京语言大学海外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近20年来,北京语言大学已培养了来华留学硕士、博士研究生210余人,培养来华高级进修生30余人。波兰留学生帕维尔·玛突来维切是第一个在中国连续获得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的西方人。谈到在北语的学习情况,帕维尔显得很激动,他说:“学校的老师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田野调查是精品课程的内容之一,也是方言研究的重要方法,枯燥而辛苦。但老师陪同我跑遍了温州11县、市、区的33乡镇。每到一地,就请来65岁以上老人,用方言读他从《方言调查字表》中选出来的1200个字,并录音,再用国际音标记下来,注上音调。”后来,帕维尔的博士学位论文《吴语瓯江方言韵母演变研究》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确定HSK的权威性
校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王路江教授向我们介绍说:“经过45年的发展,学校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的学科体系。”学校研发了汉语水平考试(HSK),1992年国家教委确定其为国家级考试。截止到2007年3月,共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30多万人次考生参加了汉语水平考试,HSK已经成为外国留学生检测汉语水平最权威的衡量标准。
与此同时,北语向海外派遣了对外汉语教学师资近千人次,他们以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北京语言大学还编写了大量精品教材,许多教材被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广泛使用,如《汉语口语速成》和《汉语会话301句》,仅在韩国现已分别重印74次和64次,并被韩国大学采用为汉语专业教材。北语出版社是中国唯一的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专业出版社,现已出版对外汉语教材1600余种,总计发行1200多万册。
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代北语人呕心沥血,因为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息息相关。他们的辛勤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从北京语言大学走出的毕业生,有2人担任了所在国国家总理,1人曾担任议会议长,14人担任过驻华大使,30多人担任驻华使馆的参赞,而更多的是在从事着中外交流或与中华文化传播有关的工作,他们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友谊使者。2006年4月13日,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在与中国领导人会面之前,参观了北京语言大学。他很有兴致地走进课堂听了20分钟的课,并笑着对陪同参观的学校领导说:“如果有可能,我也想在这里花几个月来学习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