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授洪延姬
本报记者 杨傲多 本报通讯员 宗兆盾 林浩
6月5日,洪延姬教授在总装备部党代会上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从吉林延边大学教师到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后到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员,从大学物理教员到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总体组长,洪延姬在二十年间实现了许多次转型。
至今她仍倾心三尺讲台,讲授基础物理,拼搏科研高峰,忠诚履行军校教师的神圣职责。
43岁的洪延姬毕业于哈尔滨科技大学,被分配到地方一所大学当了一名教师。1991年,已执教7年的洪延姬得知国防科技大学面向社会特招硕士研究生,欣喜不已。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一起报考。在报名截止的前一天,夫妇俩毅然与校方签下了退房、离职协议。最终,洪延姬夫妇以高分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
28岁穿上军装,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洪延姬格外激动。求学8年,由硕士读到博士,再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两次获得光华奖学金,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9年洪延姬博士后出站,再次面临人生的选择。她读硕士、博士的专业都是工程力学。在做课题时,她的勤奋和学识,为许多协作单位赏识。但洪延姬不为所动,初衷不改,依然选择到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当了一名教师。
当时,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博士很少,博士后更是凤毛麟角。院党委对洪延姬十分重视,安排她到学院的主干系从事科研和教学。她却主动提出,去学院基础部为一年级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洪延姬的选择让许多人惊讶:大学物理是大学学历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高学历教员向来少人问津。洪延姬说,虽然自己是博士后,但要成为合格的军校教员,就要从讲基础课开始。院党委对这位女博士刮目相看了。院长找她谈话:“教学岗位没有轻重之分。我们尊重你的选择,支持你的选择,也希望你用行动践行自己的选择。”
到基础部后,为了讲好每堂课,她精心设计教案,从每个知识点如何导入、讲解时如何展开、穿插怎样的国防故事和军事知识,甚至细致到每句话应该怎样说才能吸引学员注意力,都在课前做了认真准备。在北京市多次大学生物理竞赛中,她的学生中有3人获得特等奖,有40多人获得一、二、三等奖。
经过一年的努力,洪延姬主持开发完成了《大学物理网络教学系统》,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网络课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该一等奖仅有3名)。这也是全军首次在电化教学方面获此殊荣。之后,她又撰写出版了《网络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一书,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网络课程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专著。
洪延姬认为,当好一名军校教员,教学是本职所在,科研则是使命所系,两者相辅相成。2001年,她把与航天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先进推进技术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该技术属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探索性课题。洪延姬的选择又一次在学院引起了震动。洪延姬说,从事先进推进技术研究,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退休了也不一定能见到最终成果。但这对未来航天器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再高的山我也要爬,再长的路我也要走。即使自己达不到顶峰,也可以让后人踩着肩膀接着往上攀登;即便自己走了弯路,也可以给后人提供借鉴、避免重蹈覆辙。
要使项目立项,需要科学的论证。立项前经费很少,洪延姬就把家中的积蓄拿来垫上。有一次,她得知有位航天专家在运载火箭研究院出差,就带着一位研究生去求教,一路上6次换乘公交车,花了几个小时。这位专家被洪延姬的精神所感动,说:“回去的时候,你们打个出租车,我给报销。”就这样,他们用了整整2年时间,取得了初步的实验成果。2004年,先进推进技术研究被批准列入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洪延姬担任了项目总体组组长。
先进推进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全新领域,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可供借鉴。为建立一个全新的测量系统,他们开门搞科研,奔赴有关高校调研。该测量系统对传感器的性能要求非常高,国内传感器达不到要求,洪延姬反复分析比较国内外传感器的优缺点,并与传感器研制单位的技术人员一起进行研发,终于研制成功了符合新测量系统要求的传感器。短短几年,洪延姬和她的课题组在先进推进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先后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先进推进技术实验室,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同步”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