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每天平均接三四个求助电话
“老许是个幸运儿,他在自杀时获救了!”厦门自杀救援工作站站长戴仕梅说。但是,还有更多的生命,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帮助,就那么静静地消失了,留给亲人们无尽的痛苦和遗憾。
记者在采写这篇报道时,曾试图调查清楚,每年厦门有多少人自杀未遂,又有多少生命因此结束,但市公安局、市卫生局、120急救中心都没有具体数据。虽然没有一个权威的数字,但医院的急诊记录却能说明问题。记者从厦门市中山医院急诊部了解到,去年急诊大约接诊了200名自杀未遂者,其中以春夏之交人数最多。这也仅是一家医院的记录。而民间自杀救援工作组织——厦门自杀救援工作站,成立15个月以来,接受过救助的求助者达1200人次,每天平均接到3到4个求助电话。
昨日,厦门市自杀救援工作站走上街头,举办了“关注生命牞共同参与”的大型宣传咨询活动。自杀救援工作站站长戴仕梅,还是厦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她和同事们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了形形色色有自杀倾向的人。到底哪类人群容易产生自杀倾向?人们在自杀前有什么征兆?有什么办法能有效预防自杀?她为记者做了详细的分析。
分析 三类人群,最容易自杀
“自身有精神障碍者、情感矛盾者和经济困难者是最容易自杀的三大人群。”这是戴站长和工作站成员工作中得出的结论。她认为,现已明确的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有:曾有自杀未遂史;情感矛盾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近期内严重的抑郁症状;生活质量低、失业等巨大社会生活压力等等。
但“自杀不是突发的,应该是可以预防的”,戴站长介绍说,通常一个人考虑要自杀时,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日常言行来加以判断,那些天天逢人就说“想自杀”的人,多半并不会选择去自杀。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亲人或者朋友如果细心都可观察到征兆。
自杀行为,6大明显征兆
因为亲自参与自杀救援工作,也为自杀未遂者做过心理救助,戴仕梅与自杀者的亲人也广泛接触,总结出自杀者常见的征兆有:
(1)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2)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3)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
(4)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5)陷入抑郁状态,沉默少语、失眠。
(6)回避与人接触,不愿见人。
戴站长认为,如果你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出现上述情形,不要怀疑,他(她)有可能是自杀的高危险人群。这时他(她)急迫需要身边亲人的紧急协助,不管你是自行送医或开口劝导,都将可能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预防 建议成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目前,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另外,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电话咨询,或进行专业干预,也是防范措施之一。就比如戴仕梅成立的自杀救援工作站,这是中华自杀救援网的福建分支机构,现有固定志愿工作者60名。这些人中还有一部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厦门自杀救援工作站成立以来,已迫切感受到人们对于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巨大需求。除通过电话对企图自杀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外,还有人收看工作站网上的留言、QQ及MSN上的留言和帖子。根据救援工作的需要,工作站特别制定了一些细化的救援工作手册,以便志愿者更好地开展自杀救援行动,做到有章可循。
“开通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为所有心理困惑人群提供最直接的帮助。”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农工党厦门市委已向有关部门建议,成立厦门“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建设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开办专门心理服务门诊,为所有心理困惑人群提供直接、人性化的服务。
而且,中心还要会同医院、公安、消防等部门,共同组织拯救网络。如110、医院接到自杀者后,中心相关人员将随即到场,配合进行心理辅助治疗。农工党厦门市委指出,除了应急治疗外,还应做好防范工作。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