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不便
交通
提速之后
■晓宇
这次回家,切实感受到了铁路第6次大提速的魅力。
家住山西运城闻喜县,属于晋南,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交通便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也正是海鑫集团的赞助,使得运城发往北京的唯一一个车次,居然在闻喜和东镇两个点设站,前后不过二十分钟。列车的座椅靠垫和卧铺被单上印着“海鑫”集团字样,集团内部的人买票更有诸多优惠。矫枉总会过正,今年4月铁路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第6次大提速后,我第一次回到了故里,这才发现闻喜和东镇两站同时取消了。
这并不意味着海鑫集团在李海仓之后败落了或者不给铁路赞助了,而据说是顺应了第6次提速的方针政策顺势而为。自然,删除的不仅仅是闻喜和东镇站而已,据说山西境内的很多县城一级的站点都在这次革新后被取消了。这就意味着每次返家,我必须很不方便地携带行李去距离家一个半小时之外的运城或者侯马站坐车,当然,为了响应铁路部门向前发展的趋势,我还是可以忍小我成就大我的。
怪就怪在这里,等我携带大包小包以及坚持送站的亲友们从运城搭车后,得知这列火车需要花费16个小时又41分钟才能到达伟大首都北京,比提速前还要慢两个小时!问及列车员,答曰,我们虽然砍掉了一些小站,却又要在河北境内绕行,所以比过去慢。这又是为何?答曰不知道。
她不知道,有人知。上车后遇到一资深乘车人士,他说这是为了给第6次大提速后的一些列车让路。我们这里不是什么大城市,但每年去北京求学和工作的人为数不少,回家探亲变得很不方便。如果提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
这还不算完。临到北京,列车干脆停下不走了,说是给别的快车让路,这一让就是一个多小时。列车员也颇不耐烦,说最近都是如此,不晚点反而少见。一边是铁路部门对D字头列车的大肆渲染,一边是我们越来越慢的减速,这真是中国特色的贫富不均。
同事
老师
■常在道
“老师”现在是个泛称。在我眼里,老师就是那些年纪较长,而又没有其他合适称呼的人。我们小区有个开黑出租的,用车的前一天,我给他打电话预定。
“请问是苏老师吗?”
“你找错人了。”对方粗暴地挂了电话。
我跟男友核对电话号码,“笨蛋,你应该叫他苏师傅”。
后来再试,苏师傅果然认得自己了。
现在管我叫老师的人也多了。朋友小武就对我言必称“老师”,他经常是个嬉皮笑脸的人。“像李老师这么聪明的人……”他偶尔会谄媚我一下。
公司里的同事也有不少管我叫老师的,但他们可不是调侃。也许我的年龄再加上一张严肃的脸,已经足够被人称作老师。
其中一位同事跟我同岁,长得人高马大,我坚决反对他叫我老师。不过他坚持不肯改变。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大约两年之后。他得到了升迁,成了我的上司。他终于不再叫我老师了,但是似乎也不想叫我的名字。于是我们的谈话大概就成了这样——
“哎,那个……”或者直奔主题,“你看这个……”还好,这个过渡期没有持续太久,一段适当的时间之后,他终于改叫我的名字,我们的关系也又重回正轨。
情感
相亲
■舟舟
朋友报社举办大龄男女相亲会,朋友是个非常真诚的姑娘,一定要拉上我。去年没拉到,今年接着拉,大有亲手把我嫁出去的劲头。
我又拉上一位30挂零的女友,姐姐带妹妹一般地去了。
大厅里一边50男一边50女。据说能入选坐到这里的100人比高考还难。怕坐在第一排太显眼,我就拉朋友坐到了后排,当时我们觉得自己何等聪明,这样可以避免被拍到镜头里把隐私曝光的危险。
我竟第一个被那大红绣球击中了左脚,这时我正和她私下交流:这种场合我更适合当电视机前的观众。
中弹后得到前台介绍自己,我说有点紧张,女友站起来替我解围。她说我是一个善良而迷糊的人,在生活中有数不清的笑话,比如,我拣了一堆流浪猫回来非得让人家叫我妈、叫她干妈,她用这种西方人惯常用来表现人个性的手法来描述我;但她面对的却是一群不懂生活乐趣的中国男人,因此一天下来,我俩都没有被人要走电话号码。
这只球迟迟不砸她,那些紧张的男士根本顾不上往后排看,而是走到第一排任何一位MM跟前,把球往人手里一塞,毫无浪漫可言。
女友心里惦记着接下来的滑雪节目,在叮嘱我一句“你今天一定要买彩票”之后,就滑得看不见影了。
穿上雪板,费了好大劲才站起来,左右大女站在雪板上柔若无骨一个个被教练或大男们托也托不起来,大有风抚杨柳之势。真把我乐得从内心往外大喊了两声:我会独立行走啦!
主办方的领导被人造的冰天雪地冻得严肃地咳嗽了一声:来这儿了,你还是不要这么独立吧!
很快我就应声倒下,从那落差25米的高坡上不可遏制地撞向海绵墙时只能发出一个花腔女高音中的“a”。教练过来把我拉起来,说了句:你这刹车声可够大的!
此乃我一天中遇见的最幽默的男性,兴高采烈地把这个发现告诉女友,她说你没听见吧,当时旁边还有个人经过,说了一句:“海豚音!”
唉,怎么像那个妩媚的俄罗斯男人。
公德
排队
■高志翔
乍到北京,坐地铁出行是免不了的。记得那天刚进地铁站,不禁为天子脚下庶民的素质之高而赞叹——
站台上排起无数的小队伍。地铁进站,下车的乘客从两列小队伍的夹道中鱼贯而出,排队上车的乘客则从车门两侧顺序登车,整个秩序,那叫一个井然!
仔细一看,站台上还有很多年轻人,穿着镶桔黄色边的T恤,不断提醒人们排队上车。
这肯定是个重要日子。问了同行的北京人,才知道这天是11号,北京的排队日。
于是爱上了北京地铁,来来往往于驻地和目的地之间,就选择乘坐地铁。
结果是,离11号越远,地铁站台上的人群就越乱——线装的队伍早就消失殆尽,人们变成了一地散沙。
某天在某站,惊喜地发现居然有人按照地面上的标线在排队,于是也尾随上去。
地面上的标线,中间一条指示下车乘客的路径,两侧是指示上车的箭头。想象中,列车停下,车门中间正对着下车标志,车门的边框则对准上车的标识,上上下下,各行其道,就不用挤作一团了。嗯,北京人果然聪明。
正在万千思绪时,列车进站了,车门打开后,我所在的队伍突然集体向后“倒”了过来。定睛一看,下车的乘客像潮水一样,推着我们这一侧排好队准备上车的人后退——
列车是停了,可是车门并没有对准那些标线,好心排队,到头来还是一团乱粥。
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