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一开始读易中天教授的《读城记》,走马观花,未能领略大意;近再读之,甚有意思。《读城记》,用易中天教授的话来说,是一本阅读、解说或者解读城市的书,但洋洋30万言的《读城记》修订本只关涉七个城市。
也对,截至目前,我国有600多座城市,城市类型各异,大小不一,当然不用一一赘叙;不过,像南京、西安、哈尔滨这类具有典型性的城市未纳入教授的视野,读后不免有“遗珠”之憾,我觉得如果《读城记》再版时可将这些城市写进去。
《读城记》突出特征地写了北京的城、上海的滩、广州的市、厦门的岛、成都的府、武汉的镇、深圳的特区,并由其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建筑文物等来探寻这七座城市的内涵、实质和文化。七城市中深圳是个例外。深圳没有历史、没有方言,易中天教授认为,深圳对深圳人来讲是“异乡”,是别人的地方。笔锋一转,著者通过分析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效率、开放和兼容度,得出深圳已构筑“前卫与多层的新文化”的结论。
城市是什么?是商品交换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和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壮大?对是对,也不尽然。城市决不仅仅是由市而城、市旺城兴、市城共兴,“城市是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进步的主要动力。”(列宁语)可见,城市精神生活的关键在于文化氛围、文化品位。窃以为,城市文化的凸显概源于二:一是城市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既依靠历史来奠定基础,又靠改革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反过来又受传统习惯、文化遗存等影响甚至制约。有个成语叫“居大不易”,意为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整体有时不等于个体之和。正是这种不容易的差异性,才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习俗和迥然的况味。二是城市特色。方言俚语、文化积淀、别样的建筑,构成了人与城的文化氛围、特色和品位。苏州大街上很少能看到玻璃幕墙的方方正正的现代高楼,差不多一律飞檐挑角,游客会说:“这才是苏州!”高楼似乎属于上海,夜之上海更是“天上的街市”!青岛有“东方瑞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八大关里的别墅一派洋味,恐因之,青岛海滨现在开发的住宅区、别墅几乎也是洋式情调,游客观之也会叹曰:“这才是青岛!”我这样说,未必令人折服,有道是:风格即人。没有自我,便没有特色、风格,这一点恐怕毋庸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即彰显城市个性。个性即魅力,如苏州园林的奇石,西安的秦俑、碑林,北京的长城、帝陵,哈尔滨的俄式建筑,绍兴的名人故居……殊方异类自然使人心向往之,足未至而游兴生焉。
所以,易教授在《读城记》中称: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深圳“青春气息”,此虽一家之言,恐怕连七城市的居民也难以一一苛同,但易教授这种破译、解读城市的方式也不失为一格,而且读起来十分有韵味。
《读城记》修订本的后记也很耐读。该书初版时,武汉作家周冀南在武汉的报纸上呼吁武汉人应该人手一本。人手一册似无必要,但周作家对三镇之钟情、关爱,是很有目力的。的确,城市不仅是一个地域空间,更是人的空间。作为人的聚集地的城市,严格地说,城市外在的特色毕竟是城市魅力的表征,而城市中的人,才是城市之魂。
毛士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