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还能做么?
新闻回放:南京一男子彭宇称因搀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而被告上法庭。9月5日,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彭宇被判负有40%的责任,赔偿45876元。结果一出,舆论哗然,有网民表示“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救人是不合理的,见死不救才是正常的!”更有网民直问“以后好人还能做么?”……
甲方
挑战向善的底线
■ 吕 克
笔者认为在这个风浪聚焦的案件中,在关键证据遗失,不少环节还存在明显诡谲时,最核心处司法用“从常理分析”来判案是不令人信服的。
但从社会学角度理性思考,到底彭宇案双方谁在说谎都已不重要了。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可不管是谁,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向善的底线。本案之所以这样吸引舆论关注,其实是普罗大众在惶惶中,感到无助感到害怕,害怕如果彭宇真的是个救人的好人,那么这样“好心没好报”的遭遇让人寒心。“以后大家看到跌倒的老头老太,一定要迅速避让,免生祸端”的言论正是这种悲观情绪的真实宣泄。而公共道德底线标准的降低徘徊其实正是我们群体共同博弈的恶果。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堵禁锢的墙。
也许国民素质的提高,爱心温情的扩散效应,并不是靠运动会开幕式上由几名身穿开叉旗袍的佳丽抬出孔子像绕场一周取得的,在这变革的大时代中,公益精神的补缺,“软实力”的建设,“和谐”的弘扬,也许正是要从我们身边的这些日常琐事开始。
现在,彭宇一审是输了,输了4万余元,只希望我们不要输得更多。
乙方
没必要恐慌
■ 邓清波
对于此案,质疑是正常而必要的,但因此而陷入一种群体道德恐慌则大可不必。
应该看到,这毕竟只是一起个案,并且这起个案仍然完全有可能在公众的强烈关注下最终获得公正结果,许多人同情彭宇,甚至愿意捐款,这本身就证明“公道自在人心”。所以,它不足以证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古老的道德律已经完全被打破,更不足以证明人们从此不能做好事。大家的担心体现一种集体的“道德恐慌”。
“道德恐慌”指人们因为担心某些不道德的事件会导致社会道德彻底沦丧而感到恐慌,由于恐慌,有些人选择随波逐流。其实,对社会道德一定程度上的担忧是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醒人们时刻关注道德的完善。然而,过度的“恐慌”则大可不必,我们要警惕把个案看成全部,动不动就喊“狼来了”。
“彭宇案”暴露的客观事实正是:我们社会的最大问题并非是坏人太多,而是好人太少。所以,这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坚持做好人,坚持支持好人,而不是面对道德的喷嚏一味恐慌,丧失信心。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坚定而理性、冷静、宽和的态度,来追求此案的最后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