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制作:刘小青
翻看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关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报道,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多少改变了传统的报道方式。鉴于电视和互联网具有的即时、直观优势,报纸在场面性的报道上便可以少着笔墨,而致力于全景、深度、背景、评论和服务性报道。
回味赛事、寻找共鸣是读者阅读报纸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同样一场比赛,那些善于思索的记者让报道更加吸引人。
《悉尼先驱晨报》上描写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赛的报道,非常动人。
记者不仅记述了两位世界级选手澳大利亚的克里姆与荷兰的霍根班德争金夺银的激烈场面,还把目光投向了22岁的赤道几内亚小伙子穆萨班。穆萨班用了1分52秒72,超过这个项目世界纪录两倍的时间才游完全程。当他游到终点的时候,全场1.5万名观众起立鼓掌。报道说,从竞技角度来说,也许穆萨班是本届奥运选手中表现最糟糕的,但是他的不自弃也是一种胜利。
报道还深入挖掘了穆萨班参加奥运会的艰难历程:他的游泳生涯开始于当年1月份,而9月份就来参加奥运会比赛。在悉尼,他才有机会第一次在50米的游泳池里游泳。赤道几内亚的游泳队是在一个长10米的游泳池备战奥运会的,那是一个宾馆的游泳池,他们的训练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报道动情地说,奥林匹克的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但是说到底,运动是体现人类的精神。
《悉尼先驱晨报》对有关本国优秀运动员的报道不惜篇幅,不过,对外国运动员的报道也不吝笔墨。点燃了奥运圣火的澳大利亚土著姑娘弗里曼的故事隔三岔五就能在报纸上看到。她的竞争对手、法国的奥运会卫冕冠军佩雷克虽然一直回避媒体,但《晨报》记者依然想尽办法捕捉她的点点滴滴,一个难以接近的外国运动员特立独行、敏感、坚毅、沉默的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奥运会不仅产生体育新闻,围绕这一盛事还会生出许多其他的新闻故事。《晨报》上《澳大利亚以新的面孔迎接世界》一文分析介绍了澳大利亚从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44年间的巨大变化。《走出忧郁,这是一个英雄的城市》、《停车管制使街头小店生意难做》等文章则介绍了普通市民为奥运会的顺利举行所做出的努力。
作为主办城市的报纸,《悉尼先驱晨报》非常注重提供服务性报道,对比赛信息、票务信息以及奥运会期间各种文化活动的信息都有十分详尽的介绍。对多数人来说,哪场比赛的票还有多少、票价多少、从市中心到各场馆如何乘车等问题,都可以从报纸上找到答案。
透过《悉尼先驱晨报》的奥运特刊,读者看到了悉尼奥运会的盛况,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感染了运动员的喜怒哀乐,体验了澳大利亚多元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