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是促进贸易的绝佳契机
特约撰稿/朱连庆
主办一届奥运会或世博会,将改变中国什么?对举办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哪些影响?许多相关课题很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抓住世博会的时代契机,尽早辨明世博会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效应,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上海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并以此科学地指导当前工作。
世博会至今历时150多年举办了60多届,可谓当今世界各国展示经济、科技、文化的顶级盛会。它源起于欧洲中世纪的“集市”,最初是物品交易,而后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展示功能渐渐凸显,逐步演化为国家级的博览会。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品博览会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尽管世博会随着历史的进程越来越摆脱直接的贸易活动,然而在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平台上集中展示各国最先进的产业成果,无疑对举办方乃至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巨大的。据测算,它的拉动效应要达到1:6-10,尤其在贸易方面,间接的经贸洽谈显得十分活跃。展会期间,全球的敏感商人都会来此寻觅商机,考察、调研、推介、沟通、结交、领行情、摸信息、探技术、通渠道、揽生意、下订单,各种商贸活动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何况长达数月的滚滚人流每天的吃住行游购娱本身就带给所在地零售和服务贸易以相当可观的收益;更不用说展会之后因其所产生的无穷后续效应。
可以这么说,伦敦、巴黎、纽约、大阪、汉诺威、温哥华、塞维利亚、里斯本等许多著名的大都市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成与发展,都与举办世博会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2010年世博会花落上海。这是难得的机遇,必将与举办地城市建设“四个中心”之一的国际贸易中心密切相关。迎接世博会,办好世博会是未来三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抓手,而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则是上海中长期的发展蓝图,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战略措施,后者是前者所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要体现在战略措施的执行全程中,战略措施方能做到方向明,立意高,不走弯路,确保成效。
由此来审视我们的世博会筹备工作,有些方面值得注意。
展会前的工作是大量的,包括宣传、推介、联络、广告、赞助、测算、招展、规划、场馆建设等等,在开展这些具体工作的时候,有不少都应结合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来考虑。如场馆建设,就要在功能组合上合理配置,不光要有运营指挥中心、庆典会议中心、新闻中心、演艺中心、活动中心等,同时也要有为开展贸易活动提供便利的商务中心,要有洽谈室、多功能会议厅、多媒体演播设施和同声翻译、商务会馆等;也要有提供各种商贸软件服务的信息中心、管理中心、营运中心、翻译中心等;还要有金融、保险、汇兑、工商、税务、海关、商检、邮政、通信、快递、货代、广告、咨询、律师、会计等配套的现代服务设施;当然也要有餐饮、休闲、娱乐、购物、运动、影视、会所、俱乐部等各种活动场所。
再比如在世博会的整体规划方面,也应抓住世博会的预期效应,结合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这个战略目标,好好地整合一下商贸业发展框架,构建起上海一直缺位薄弱的、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大商贸大批发流通体系。这里需要研究的是:内外贸如何贯通?管理体制上如何改革?大商贸集团如何培育?商贸领域的FDI如何深化?多功能网络化枢纽型的展贸平台如何建立?现代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如何统筹?中转贸易如何开展?分销中心和品牌代理中心如何拓展?商品的供应链、价值链如何完善提升?利用深水港、空港的商贸物流架构如何布局?依托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产业链、交通链如何畅达?等等。
围绕着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2010年世博会就不仅仅只是一次展示博览会,在长达六个月的展会期间,会场内外,自然要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地开展贸易洽谈、产品推介、合作交流、引进技术、疏通渠道、搭建网络、推进连锁等各种活动。政府政策、行政措施、行业组织、社会团队、新闻媒体等都要为其创造条件,造势宣传。还应组织各种类型的论坛、讲座、研讨会、国际学术交流、信息发布、行情预测、职业培训、人才交流、专业评比、项目评估、市场调查、投资分析等等。
世博会展会之后的工作更应与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结合起来。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大量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有新建的,有原有旧厂房改建的,一下子空下来,不光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基本思路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着小陆家嘴和外滩的CBD支撑;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有着洋山深水港和临港新城的依托;建设现代服务业有着20个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除了有“四街四城”零售商业中心之外,也应该有一个大商贸的流通基地,这个基地的最佳选址,当是世博会区域场馆集群莫属。这个基地,将是未来上海连通全国、接轨世界,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聚商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为一体的现代商品大流通大批发体系的掌控中心。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商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