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为背景的《记忆之城》近期在央视八套播出,观众反响强烈,剧中展示的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和不屈服的钢铁意志,震撼着人们的灵魂。该剧首播时,取得了较好收视率,且于近日由重庆、云南、福建、广西4家卫视联手播出二轮,作为编剧,甚感欣慰。
《记忆之城》的创作是一次艰难的历险,当然更是心血之作。重庆大轰炸是中国抗战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历时五年半,日军共出动飞机9500多架次,轰炸200多次,无数和平居民被杀害,流离失所的人们在被炸毁的街道和废墟间颠沛流离,恐慌度日。要在荧屏上再现这一历史事实,最大的困难在于,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空中屠杀,敌我双方并未见面,组织故事,设置人物都有相当的难度。我从创作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始,近10年的时间,一直潜心研究抗日战争史和解放战争史,冥冥之中似乎一直在为《记忆之城》做准备,因此当我看完了资料的同时,心中就明确了创作思路:一定要以人物带动事件。于是我尝试着把重庆大轰炸这段历史置放在整个抗日战争,剧中以一个家庭为故事主线,抒写一群中华好儿女,在国难当头、家国不保的危难中,慷慨赴死、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既要写重庆大轰炸的残酷,又要写中国军队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还要写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誓死不降,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意志,同时,全面细致展现以周家准女婿朱今墨为线索的中共特科在隐蔽战线的情报斗争,不仅揭露日本对重庆轰炸的暴行,更要写出轰炸下的重庆人民和全中国人民被激发的抗日热情和英勇抵抗的精神,最终完成一幅有主有次,有大有小,既有广阔的全景展现,又有曲折的个人命运的一幅抗战八年的忠烈图,一部关于战争与灾难的记忆画卷。从风格上说,剧中融合了多种元素,战争、灾难、谍战及宅门戏,形成多个看点,让不同年龄、不同层面的观众都可以在剧中找到相关的兴趣点。
在此结构下, 设计了长子周冠忠,一个国民党将领,一个忠勇的军人,经历了抗战从游移到坚定的过程,最终为国家而死;二儿子周冠杰是共产党人,以一介书生投身革命,最后战死;在隐蔽战线设计了朱今墨这个人物,他身上有当时中共特科成员的影子。这些人物代表一代中华好儿女。周家女儿敏柔,则处理成一个被战争毁灭了爱情的人,最终因为追逐爱而投身隐蔽战线。在这个设置下,周家就成了重庆大轰炸、抗日战争下我们民族的一个缩影。它昭示出当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所有人的尊严和血性被唤起,这个民族没有人能打败。 这部戏讲的是大爱大恨,大情感,不是一般的儿女情长。剧作中的人物只有一个戏剧使命,赴死!甚至死法都是一样的,就是勇敢!常说的戏剧的三番四抖,性格的逆转,优游,中间状态,并不适合这部戏的。这部戏中的人物只有两种区别:觉悟的和不觉悟的,觉悟的人是如何慷慨赴死的,麻木的心灵是如何被唤醒的。既然结局定了,要看的就是过程了,不能多几折,只能往深处下功夫,所以这部戏用情很深,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有最深的痛感,死了的很壮烈,冠忠、冠杰、汉英、敏柔,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那么干净纯洁勇敢甚至有一种诗意,他们的死让人痛心惋惜!而没死的生不如死,比如朱今墨,他有话不能说,他内心地狱般的煎熬。情感一波一波往深处走,到了大隧道惨案,可以说既让人欲哭无泪,又会有一种悲愤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用意所在:让人们不忘历史。
这部戏的人物其实是超出观众一般意义上的审美习惯的,不论是朱今墨、周冠忠、周冠杰,还是周祖康、顾玉秀甚至赵蔓君,他们都有两种性格,一种是作为正常人的性格,一种是战争性格。在生活中,他们是有理想、有教养或者有缺陷的一群,但战争一来,所有的东西全部被打碎,这样,人物的牺牲精神才会产生一种力量,被摧毁的悲剧的美。令人欣慰的是,对于剧中的这种设计,不少观众感受到了,并准确地读懂了人物后面寄托的思想,这让编导为之感动。我希望《记忆之城》是一个好的开始,能为我们眼下的电视剧创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也让我们的荧屏更厚重也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