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东四派出所的辖区里,提起龚海英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不论是大爷、大妈,还是小孩子都亲热地管她叫“龚姐”;提起“流动人口之家”大家能马上告诉你办公地点;辖区里的流动人口提起龚海英,就好像是在说自己的女儿、妈妈、姐姐……
龚海英从1993年开始负责流动人口管理工作,2004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服务于流动人口的公益性网站———“流动人口之家”(https://www.ldrkzj.com)。
“网络盲”8天建起“流动人口之家”
2003年年底的一天,一家公司的老板到流动人口办公室为员工办理员工证件,一进门就说,因为自己不了解流动人口政策,15天也没办好,要是有一个专门给流动人口看的网站就好了。就是这句话让龚海英有了自己建网站的想法。2004年3月,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流动人口之家”网站建立起来了。41岁的龚海英,毫无电脑基础,重新拿出书本开始学习,苦读8天网络知识后走马上任,担任版主。
“流动人口之家”是一家公益性质的网站,所有来“流动人口之家”留言的人都不需要注册,没有任何门槛。“海英信箱”是“流动人口之家”网站的一个主要栏目,自网站2004年3月30日正式开通以来,已经有留言10326条,反映的问题涉及户籍制度、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房屋出租等诸多方面,而每一个留言龚海英都给予了答复。
“警官妈妈”帮助失学儿童回到校园
在龚海英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台电脑,龚海英告诉记者,这是她女儿以前用的,现在要送给辖区里一个从外地来的聋哑儿。几年前,为了让儿子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这位聋哑儿的母亲从外地带着孩子来到东四地区,想找一家聋哑学校让孩子就读,可是根本支付不起费用。龚海英知道后,跑遍了街道办事处、学校、教委、残联等各个单位,商量孩子的上学问题,并在自己单位号召为他捐款,最后使孩子上学的问题得到解决。
帮助了聋哑儿后,龚海英对她管辖内的全部流动人口儿童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有三个孩子面临失学。经过自己的奔波和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所有面临失学的孩子都重新回到了学校。
电话唤回自杀残疾少年
“在这个世界上我早就活够了,已经没什么值得留恋!”去年7月22日,网站上网名为“伽西莫多”的留言引起了龚海英的注意,她立即拨通他留下的手机号。“伽西莫多”告诉龚海英,他今年20岁,患有小儿麻痹症,父母经常打骂他,社会上的人也歧视他。为此,他离开内蒙古来到北京,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你父母骂你,不代表他们不爱你。我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我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对着孩子发脾气,事后我都觉得对不起孩子……”在与龚海英的交谈中,“伽西莫多”慢慢放下戒备心,并渐渐对龚海英产生好感。接下来的几天里,龚海英终于打消了他轻生的念头。
帮助流动人口平等融入北京
龚海英帮助过的流动人口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上门来感谢她,但是龚海英说自己从来都不会觉得委屈,相反她经常会被他们感动,而这些感动成了龚海英一直帮助流动人口的原动力。龚海英说:“一个社会存在强弱之分,但弱势群体不能总等待救助。我们这个网站就是想让这些流动人口自食其力,活得有尊严,以公民身份平等融入北京人当中。”
10月1日,“流动人口之家”将全新改版,这些天龚海英正在忙里忙外张罗,并在招募新人。龚海英说,网站会一直办下去,这次改版后内容会更加丰富和全面。她希望为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不论是租房、看病,还是找工作,只要到“流动人口之家”看看就能知道该去什么部门办理什么样的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