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新兄:
邮件收悉,你说你近来正在从事中日青少年生活意识的对比研究,问我能否协助你在日本进行问卷调查。我当然乐意效劳!正巧上个月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先生在法政大学作了一次相关的学术报告,提供了2007年4月在中日两国高中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其中一组数据引起了我的兴趣。在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中,“想成为名人”的比率,中国学生占20.8%,日本学生占11%;“想成为富翁”的比率,中国学生占61.7%,而日本学生占33.7%;“想拥有高的社会地位”的比率,中国学生占36.2%,而日本学生占14.1%;“想出人头地”的比率,中国学生占85.8%,日本学生占44.1%。在上述几项中,中国学生的比率都是或近于日本学生的两倍。
千石保先生认为,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青少年强烈的“上升意志”和“未来指向”,而日本青少年则表现为满足现状,平庸化和日常化的趋势。他提出,随着上世纪80年代日本消费社会的形成,日本年轻人的价值观出现解体,丧失了上升的意志,而越来越趋于平庸化。
尽管千石保先生的分析不无道理,但我认为,日本青少年的平凡指向中其实蕴含着这个民族特有的现实主义态度。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个叫做佐藤的日本朋友。他以前在一个大公司当白领,后来索性辞职自己开了间小小的咖啡屋。他说,10个日本人中,有一个是聪明人,两个能干的人,其余7个全是傻子。于是,我恭维他说,他就属于聪明能干的那一类人,不料他连连否认,硬是要把自己归入傻子的行列。尽管其中不排除日本人惯有的自谦,但其真诚的态度足以让我相信他并非故作姿态。
其实,日本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和卓越成效,而这也不妨被视为日本迅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从上述中国青少年那种强烈的“上升意志”和“伟大志向”中既看到了希望,也从其延长线上感到了一丝不安。青春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所有的人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争取最好的可能性,这无疑是值得赞许的。但与此同时,那种好高骛远、愤世嫉俗的浮躁情绪,却不应成为“上升意志”的主要动力。
渴望听到你的高见。
杨 伟 2007年9月10日
杨伟 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现在日本法政大学国际日本学研究所作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