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青海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鹏新
8月30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青海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鹏新从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这是今年以来青海省第二次召开会议就这项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充分反映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对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高度重视。
本报记者 韩萍
8月30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
青海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鹏新从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这是今年以来青海省第二次召开会议就这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充分反映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对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高度重视。近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李鹏新书记。
记者:今年初,青海省综治委牵头对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经过全省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半年多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次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再次开展专项活动,有什么样的预期目标和措施?
李鹏新: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从9月开始,全省抽调近8000名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分赴全省399个农牧区乡镇和362个城镇街道社区,利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进村入户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力争达到“群众越级上访明显减少、信访突出问题明显下降、群体性矛盾纠纷的苗头明显减弱”的目标。为确保这项活动取得实效,我们在工作落实上要求做到“五个结合”,即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与维护一方稳定、促进一方和谐结合起来;与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与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有效化解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结合起来;与深化平安青海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结合起来;以此确保全省社会大局稳定,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和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记者:青海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多而复杂。青海在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方面做了哪些切实可行的工作?
李鹏新:影响青海社会稳定的因素的确是复杂、多样的,且往往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针对这一实际,我们把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深化平安青海建设、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主线,重点抓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进一步提高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目标,落实定期分析、协调会议、挂牌督办、重大案件包调包处等工作制度,建立《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机制》,形成了矛盾纠纷排查、分析、预测、报告、防范、化解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二是以实现对矛盾纠纷的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和限期办理为目标,建立健全基层调解组织,形成了省、州(市、地)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席会议,县(市、区)有排查指导中心,乡(镇、街道)有排查调处中心,村、社区有排查化解工作站或调委会,单位有调解小组的五级工作网络。三是以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为目标,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领导干部定期接访、部门联合接访、重点督查督办等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拓宽了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四是以“经常排查、及时化解,齐抓共管、标本兼治”为目标,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手段相衔接配合的“三位一体”的调解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形成了及时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工作机制。五是以“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信访情况通报制度、首办责任制、公开听证答复制度、信访责任倒查制度等,基本实现了来信不转化为来访、初访不转化为重复访、个体访不转化为群体访、重复访不转化为非正常访的“四个不转化”。
记者:为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深化平安青海建设,青海省综治委要求把创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抓基层、打基础上,具体采取了什么措施?
李鹏新:我们做到了“六个加强”。其一加强了对基层基础建设的组织领导。今年上半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综治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平安青海”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农村牧区平安建设的实施意见》,细化分解了相关措施任务。其二加强了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做到了机构、人员、制度、措施、报酬“五落实”,目前,全省429个乡镇(街道)均配齐了分管综治工作的党政副职和综治专干,建立了内部管理、形势分析、来访接待、承办督办、联席会议、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工作制度。其三加强了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全省共建立各级调解组织5384个、21948人;建立基层治保会6732个、24085人;各类群防群治组织8824个、64467人。其四加强了基层“两所一庭”建设。完善了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政策,全面推动工作重心下移,着力打造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平台。其五加强了责任制落实。层层建立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并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和责任查究。2006年,全省共对29个单位实施了一票否决,对14名责任人进行了责任查究。今年6月,青海省综治委、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监察厅五部门又制定下发了《关于实行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的意见》和《青海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警示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级领导在平安建设中的责任及考核奖惩的程序和措施,进一步落实了领导责任制。其六加强了经费投入和保障。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基层平安建设的经费投入和保障,省财政在保证落实每年综治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又按人均0.2元的标准落实了乡镇(街道)的平安建设经费,并从今年起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标准从人均0.03元提高到人均0.1元。
记者:青海在处置矛盾纠纷、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中,是如何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推进工作的?
李鹏新:首先,以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为重点,切实加大了矛盾纠纷排查力度,注重从源头预防,在第一线化解。今年上半年,全省排查出的80.4%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调处,各类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明显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结率达到92.4%、息诉罢访率达到80%以上。其次,以构建社会治安“大防控”格局为手段,建立了集打防控管为一体的“大防控”体系。一方面,我们针对突出治安问题,强化专项整治,有效遏制了刑事犯罪高发势头。另一方面,我们加快建设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门力量与群防群治结合、覆盖全社会的治安防控体系。在城镇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不断完善区域防范机制,发展保安服务,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努力推进治安防范市场化、社会化。在农村广泛推行治安室、治安中心户长制和十户联防制,组织民兵、群众开展治安联防。在牧区成立了草原骑警队、民兵摩托应急连,广泛开展了分片联防、跟群放牧、边界地段巡山护牧等防范活动。第三,以构建全省社会“大稳定”格局为目标,以平安县(市、区)为重点,全面推动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平安校园、平安企业、平安家庭、平安商(市)场、平安监狱、平安医院、平安寺院等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全省基层平安创建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寺院“七进”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记者:如何将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与深化平安青海建设有效结合?今后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李鹏新: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治安隐患,既是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化平安青海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以深化平安青海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优势,既可以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又可以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最大限度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平安建设工作方法,拓展平安建设工作思路,抓难点、解难题,力争使平安青海建设取得“五个新突破”:一是要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格局。二是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干部下沉、保障下倾,努力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基层政权组织为基础,基层群众组织为依托,基层政法组织为骨干的维稳工作网络,使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向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拓展。三是要在“严打”整治上取得新突破,重点打击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确保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四是要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上有新突破,深入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大力加强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建设,规范和加强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线平台。五是要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上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违法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服务、教育、救助工作,努力实现对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依法有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