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任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在东北战场上,钟伟有“好战分子”的绰号,韩先楚有“旋风司令”的绰号,而他因为这“三爱”得了个“洋司令”的绰号。
在东北征战几年中,只要不打仗,刘震不是西装革履,就是穿着洋气的夹克衣,有时还穿着自制的笔挺的吊带裤。有人说,刘震是东北各纵队青年将领中领风气之先的时髦人物。
刘震常常这么一副洋打扮,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是个华侨,或者至少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布尔什维克呢!可一打听,他既不是什么华侨,也没留过学,他的老家在湖北孝感一个叫刘家嘴的穷山沟里,他不仅出身贫寒,而且还种过田,放过牛,当过雇工,学过木匠,砍过柴。
一个“穷小子出身”的刘震,怎么会有副洋派头呢?
1931年秋天,刘震在老家参加红军后,不久就在鄂东北道委特务4大队当特务员,什么世面都见过。由此,这穷小子也养成了对“名牌”的嗜好。1937年,他在八路军688团当政委的一天,竟然请假去太原,回来时几乎是满载而归,带回手表一只、钢笔一支、日本相机一个。旅长徐海东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曾指着他的鼻子骂:“刘震!你乱花钱,大手大脚!”
4大队后来改编为红25军手枪团。虽然当特务员的不止刘震一人,为什么偏偏他成了“好打扮一族”呢?
刘震身为一员战将,这爱打扮的嗜好源自于他长征路上的一件事。长征出发前,全连战士都穿上了棉衣,唯独当连指导员的他还是单衣单裤的,后来实在冷得不行了,他才把一件谁也不愿穿的财主的花缎棉袄穿上,因为紧巴巴实在难看,他又找来一件灰布长衫罩在外面,以防同志们取笑。然而,这个秘密还是被人识破,在行军路上,大家都挤眉弄眼,把这当作活跃情绪的笑料,每当军领导走了过来,就有人猛地把他那件灰布长衫往上一撩,露出红艳艳的花棉袄,结果引起一阵阵哄笑。弄得他面红耳赤,急不得也恼不得,有心脱去又挨冻,实在是无可奈何。后来,好不容易遇到一户人家,他索性脱给这户穷得难以出门的农家大嫂,换得一块纳着补丁的“口袋片儿”,披在肩头御寒。
谁知这一路上的玩笑却养成他爱打扮的习惯,以后,戎马倥偬,他从来不穿破衣衫,生怕别人笑话他。就是在那没吃没喝的艰苦岁月,他对穿着打扮仍是一点也不含糊,补丁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折得一点褶皱都没有,凡是有补丁的地方,都缝得方方正正。当条件好起来后,他更讲究穿着了。
到达东北后,哈尔滨是我军驻守的第一大城市,刚刚30岁的他也“神气”起来了,戴手表,穿西装,住在大洋楼里,甚至还学着外国人的样子吃起了西餐。他打仗上前线个把月后一回哈尔滨开会,只要有空,就西装革履,跳舞、打猎、照相样样都来。终于赢得了一个“洋司令”的绰号。
刘震“潇洒将军”的得名还有个原因,就是敬爱妻子,用湖北话说就是“爱老婆,舍不得老婆”。
刘震的妻子叫李玲,也和他一样高高大大的,人长得很漂亮,也是个“老革命”了。他们于1939年在344旅时认识。当时李玲刚从延安女子大学毕业,先是分配到八路军总部工作,后经过刘少奇的争取,几十名女大学生调往新四军。此时,刘震是344旅独立团团长,344旅改编为冀鲁豫支队后,李玲到支队随营学校任文化教员,于是和任1大队大队长的刘震相识了。在整训、行军的间隙,他们一起聊天、谈话,渐渐,李玲就爱上了年轻英俊又善战的刘震。打仗分开后,刘震也展纸拿笔给李玲写信,一来二往,两年后经组织批准于1941年4月结婚了。
刘震从小就没母亲,参加革命后长期忙于行军作战,没有过什么异性的关爱。婚后,李玲在生活上关心他、体贴他,刘震感到从未有过的安宁和幸福,一次,李玲把自己的一件旧毛衣拆了,给他织了一件新毛衣,他穿上后非常高兴,逢人就说:“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