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奥运场馆中,“鸟巢”工程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作为这项工程的技术总管,今年39岁的李久林肩上的担子就可想而知了。
“鸟巢”工程的设计理念新颖,结构造型特殊,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的一项重点工程。
国际建筑界将“鸟巢”工程形象地比喻为“科技巨人”,因为这一工程几乎涉及了当今世界建筑界的所有疑难课题,而对于李久林来说,这就意味着必须率领大伙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攻克这些技术难题。
自从接手“鸟巢”工程以来,由李久林主持编制的“鸟巢”施工组织设计大纲和施工方案就已经达到了200多项,完成深化设计施工图纸达2万多张。数十项关键施工技术难题已经被相继攻克。
在所有的技术难题中,最棘手的要属“鸟巢”的钢结构施工,其难度之大,全世界排名第一。许多建筑学专家为李久林捏了把汗。
而李久林和他的团队决心迎难而上,他先后组织编写了106项施工方案,总文字量就超过了100万。他们撰写的《钢结构安装安全防护专项方案》和《钢结构施工防雷专项方案》等报告,不仅为“鸟巢”的钢结构施工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技术保障,也为世界上其他类似的工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国家体育场工程既是一项高难度的建设工程,又是一项建筑学的复杂课题。”李久林指出,“我们必须走科研和实践并行的路子。”
“"鸟巢"施工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李久林表示,“为了工程建设的需要,"鸟巢"施工近4年来,正式立项的科技攻关课题就有14项,现在已经通过鉴定的7项全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要知道,一般的工程在建设之中是极少需要科技攻关的。”
目前,由李久林率领的课题组编写的“国家体育场钢结构焊接技术与标准”已被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等同类大型工程所推广采用,充分显示了鸟巢技术在其他高端建筑工程上的应用价值。
一周7天,7个白班外加每月15个夜班———李久林和他的同伴们,近4年来一直是在这样一种夜以继日的状态下工作。如今,离北京奥运会揭幕只剩不到1年,作为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的“鸟巢”,其施工已进入冲刺阶段。
眼看着北京奥运会一天天走近,李久林说,自己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我们要用高科技为"鸟巢"插上腾飞的翅膀。”李久林期待着。